各市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技工院校:
现将省人社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蔡畅元同志2017年10月12日在全省技工院校教研教改人员研修班上的重要讲话《抢抓机遇,突出重点,做好全省技工教育教研教改工作》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并结合实际积极贯彻落实。
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18年1月23日
抢抓机遇,突出重点,做好全省技工教育教研教改工作
—在2017年全省技工院校教研教改人员研修班上的讲话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 蔡畅元
(2017年10月12日)
各位老师,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向参加本次研修班的学员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个研修班,和大家一起交流我对技工教育教研教改的一些看法和心得,借这个机会,讲三点意见:
一是技工教育教研教改要抢抓机遇
一项事业的发展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机遇。技工教育、职业教育现在正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提高站位,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强力推进。怎么抢抓机遇?那就要有抢的意识、抢的姿态,还要有抢的劲头。唯有这样,我们的技工教育事业才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为什么说现在的技工教育面临着大好机遇,有三个原因:第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技工教育。第二,经济不断发展为技工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和舞台。第三,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国家对技工教育空前重视。去年底,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关于技工教育的五年规划,也就是 “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规划已经明确技工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描绘了技工教育事业的美好蓝图,也必将推动技工院校的快速发展。我省十一届党代会也明确提出,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我省正在实施的“芙蓉人才计划”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应该说,我省的技工教育正迎来一个更为灿烂明媚的春天。这是最大的机遇。第二,我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总量大,韧劲强,弹性足,这给了我们巨大的舞台,同时也对包括高技能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这些年来,我省技工教育大力改革创新、持续快速发展。应当讲,技工教育现在确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还是培养技能人才、解决就业矛盾,都需要技工教育的健康发展。而技工教育要健康发展,就必须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研究怎么做好技工教育,这就需要教研教改。所以,不要小看教研教改,我看责任重大,使命重大,意义重大。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新常态主要是三个标志:第一,发展降速。我国过去是高速发展,现在是中高速发展。大概这几年我国的GDP增幅都将在6.5%左右,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三十年左右却是持续高增长,增幅都在两位数以上。其实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都有这么一个过程。但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一直持续地高速发展。今年特朗普上台以后,美国经济GDP增长现在是3. 5%,是美国近十几年来最好的经济发展速度,但是美国经济体量大,后劲有限。我们今年到目前为止大概是6.7%-6.9%,比预期要好。第二,结构调整。过去我们更多的是重资产结构,经济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都是一个重资产结构,说白了就是投资、消费、外资外贸三驾马车中,我们更多的依靠投资来带动经济发展,GDP很多都是投资产生的。下一步,我们要逐步实现结构转换,要更多的依靠创新、消费来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现在美国特朗普的最高利益就是美国利益,高端的企业都要回美国,用美国的工人,买美国自己的商品。过去市场上的耐克、阿迪达斯、电子产品、玩具等,多数都写着Made in china。现在不完全是了,一些低端产品更多的是在东南亚等国家生产。这说明什么,结构在调整。第三,动力转换。过去这个动力主要是依靠大量投资,现在动力转换到创新、创业。所以国家提出万众创新、大众创业,要依靠创新创业来转换我们的发展动力。总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人才资源为支撑,加快创新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而所有这一切,一定是需要大力发展技工教育、职业教育的。当然,为职业教育服务的教研教改就必须强力推进。
再从解决就业矛盾来看,就业在中国是个永恒的主题,13亿多人口的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就业问题。过去的就业矛盾是人多了,岗位少了,所以才有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下岗分流。为什么要那么做啊?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解决就业的问题。2000年,我们搞两个确保,确保什么啊?第一,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第二,确保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总而言之就是确保社会稳定。就业总量矛盾,只有发展经济,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才能有效化解。现在的就业矛盾则更多的是结构性就业矛盾,说白了,就是有人没事做、有事没人做。这种结构性的就业矛盾是世界性的难题,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普遍存在,比起解决总量性的就业矛盾,机构性就业矛盾更复杂、更艰巨、也更需时间。要根本解决这个矛盾,有什么好办法?就是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这个能力从哪里来?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加强教育,包括技工教育、职业教育,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使他们能胜任工作岗位。最近,蓝思科技上了新项目,要招5万名员工。公司在我省14个市州,甚至远赴贵州、云南招工,但招来的很多人根本干不了活。这个活儿不是第一代农民工的工作那么简单。过去,很多人做玩具,做电子产品,做服装、鞋子、笔,身体健康、稍加培训就可以上岗了,现在不行了,要有比较过硬的职业技能。所以,真正解决就业矛盾特别是结构性的就业矛盾,一定需要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就业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加强技工教育,一定要做好技工教育的教研教改。
二是做好技工教育教研教改要突出重点
不管干什么事,都要讲究轻重缓急。技工教育面临着大好的机遇,我省教研教改也面临着重新起步,我认为是“百废待兴”,要做的事很多,特别是省级层面,要组织起来,有计划、有部署、有目标地去做。当前,特别要讲究方法,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突出重点,力争事半功倍。
我讲这么几个事实。去年我们组织了去德国考察学习的师资培训班,有骨干教师,有技工院校校长,一共21人。到德国考察什么啊?主要考察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二战之后,德国是满目疮痍,几成废墟,但是能够迅速发展,实现经济二次起飞。且在前不久发生的欧债危机中也能够独善其身,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有“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存在。德国前总理科尔说过,德国经济能够二次起飞,迅速发展,关键所在就是德国成功实行了多年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不莱梅大学专门研究职业教育的专家菲利克斯对本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毫不掩饰地大加赞赏,说德国经济发展能有今天,关键动力就是“双元制”职业教育。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为什么做得好?就是前期的教研教改工作做得实,有一大批人在教育模式、教育方式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你们看教研教改到底重不重要?有没有实际意义?重要啊!有实际意义啊!我在这里给你们报几组数字,看看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德国初中生毕业后,有七成接受职业教育,有八成拿了职业资格证书。德国的中学生,进了职业院校后,30%的时间在学校上学,70%的时间在企业工作,学习不用交学费,企业还提供社保和生活津贴。另外,德国历史上有很多名人,包括政治家、企业家等都是从职业教育的学徒、学生开始起步的,如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过去就是学徒,学的是军械;博世公司的老总博世,也是个学徒,从13岁就开始学做面包,在1913年第一个首创了学徒班。这说明德国职业教育很发达,德国制造世界一流,根本取决于这些技术技能人才。从这点来说,我们现在的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必须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做好教研教改,着力夯实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
当前,一些技工院校教研教改更多考虑的是教、是技术性因素。教研教改都是教,其实学校除了“教”还有“学”,教学相长,才是最全面的。教研教改工作,要讲究突出重点!教研教改工作的重点是什么?除了刚才讲的这点外,培养目标要更高,眼界视野要更广,在做好以教为主、以技术性教学为主的基础上,第一要研究技工教育办学模式,包括怎样跟市场对接等。办学模式不明确,你教得再好,可能效果也不佳。第二,要研究技工院校的发展和其他的教育怎样衔接。不研究这个问题,学校怎样发展?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有体制问题、经费问题、学历问题等,不研究不行啊!第三,要研究技工教育和企业发展、企业人才培养以及“双元制”教育如何结合。第四,要研究技工教育和有效解决整个就业矛盾如何衔接,为我国13亿多人口中百分之几十的年轻人就业服务。在这几个大框架下开展教研教改,研究教,研究学,研究一些应用性、政策性、理论性的问题。这样,技工教育教研教改才有实际意义,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是要进一步做好技工教育教研教改工作
这里提四点要求:一是要加强力量,统筹协调。省厅要在今年底前成立全省技工教育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对全省技工院校的教学教研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协调指导。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省职业技术培训研究室,同时指导委员会下设若干个专业委员会。欢迎全省技工院校积极参加!二是要加大投入,强化保障。要逐步加大对教研教改工作的经费投入。这个人民“内部矛盾”,没有人民币是不行的。我们已跟省财政协调,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切块用于教研教改。我也希望各市州人社局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及财政部门的支持。当然,首先是省里带头做工作,做出“模板”,然后再发动大家一起做市州的工作,分步走,目的就是加大教研教改投入,保障工作经费。三是要开展活动,促进教学。老师们在一起,教学搞得怎么样,教研搞得怎么样,教改改得怎么样,和企业合作得怎么样,要交流学习,要典型引路。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我们要常态化地开展活动,进行交流,互相学习,推动教研教改。四是要完善平台,优化服务。我们现在这个平台还单一,省厅要定期出版《湖湘工匠》杂志,宣传政策业务,开展研究探讨,推广经验成果。总之,要千方百计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互动参与的形式,搭建和完善工作平台,优化和提升服务质量,促进教研教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