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评选第二届国医大师的通知》(人社部函〔2013〕217号)和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湖南省卫生厅、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评选第二届国医大师的通知》(湘人社函〔2013〕424号)精神,经原单位推荐,专家投票,我省领导小组审定,并报国家第二届“国医大师”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初审,共推荐刘祖贻、孙达武等2位同志(按姓氏笔画排序)参加第二届“国医大师”评选。现予以公示。
公示时间为2014年4月3日至4月10日(5个工作日)。
公示期内,如对公示的推荐对象有不同意见,可以电话、传真、电子邮件、信函等形式向湖南省评选推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反映(信函以到达日邮戳为准)。反映情况须客观真实,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需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应署实名并提供有效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0731-84822048 0731-84828519
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湘雅路30号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处
邮政编码: 410008
附件:第二届国医大师推荐人选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湖南省评选推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4年4月3日
附件
刘祖贻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刘祖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1937年7月生,1955年1月参加工作,从事中医药工作58年,1958年8月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中医专业毕业,大专学历,1999年被评为湖南省名中医,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要事迹如下:
学术成就集中体现于脑病、杂病辨治及温病学研究等方面。构建刘氏脑病辨治体系:认为脑病之病因,主要在于外邪、痰、瘀、气郁、内风、正虚等六个方面,六者互为因果,但重在内风、血瘀及正虚;脑病之治疗,当以治外邪、治痰、治瘀、治肝、治肾、治脾、治心等七法为基础,有机组合。由此,构建以“六因辨治” 为核心、寓理论与临床与于一体的刘氏脑病辨治体系。擅治杂病,倡导杂病和中:认为诸般杂病的产生与发展均与脾胃之气充盛与否有关,提出“脾胃健则脏腑和,脾胃伤则百病生”,主张“理脾胃以安五脏”,强调“理脾胃关键在于助化,畅元真气阳主用”,确立“和中以助化为先、以扶助气阳为要,用药不忘护脾胃、疗虚证以理脾胃为先”的应用准则。倡温病源流新说,力主先机而治:深入研究中医温病学说的发展沿革,厘清伤寒、温病之争的诸多问题,撰成《温病源流论》。其观点新颖独特,如提出温病学说起源不晚于伤寒学说,并阐析其发展滞后且依附于伤寒体系,并不断分化直至形成独立体系的规律及本质特征。临证无论温病、伤寒,主张“先机而治”,较近人所倡“先证而治”更有利于阻断疾病传变。
临床擅长诊治脑病及各科疑难病症,不仅在脑震荡、脑动脉硬化、脑萎缩、血管性头痛、老年性痴呆等脑病临床辨治方面颇有心得,疗效显著,而且对冠心病、糖尿病及并发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类风湿关节炎、肿瘤及放化疗后状态、急慢性咳嗽、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及肠炎等多种杂病的治疗有独特见解。坚守临床第一线,在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主持全省中医专家组工作,荣立湖南省人民政府一等功。
善于将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厅级以上课题多项,获厅级以上成果奖10项;研制开发中药新药丹黄颗粒、固表防感冲剂、芪仙升白颗粒、昇力合剂,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数十年来,勤于传道解惑,精心指导后学,培养多位优秀传承人,其弟子荣获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评选为“全国优秀临床人才”,因其在传承中的突出贡献,荣获“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创立脑病科、老年科,并建设成为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点专科、重点学科。
热爱中医事业,无私奉献,为推动中医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担任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期间,积极履职,联名提案,建议保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机构,并递交关于“加快中医药立法”的提案。上世纪80年代,屡次向湖南省委建言,提议并推动湖南省县级中医医院由集体所有制全部转为全民所有制,对推进湖南省中医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巨大作用;担任湖南省中医研究所所长,力促研究所改院升级;担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首任院长,提出“一主两翼”的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研究院建设,成为国家中医药科研基地、临床药理研究基地、中医药文献信息检索分中心,在全国中医药科研机构综合评比中名列前茅,奠定了研究院以后数十年发展之良好基础。
刘老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声名远播,在社会各界及行业内享有很高威望。数十年来一直承担干部医疗保健任务及门诊工作,从不以医、药为谋利手段,多次谢绝院外社会医疗机构高薪聘请;处处为患者考虑,药廉效宏,深受患者信赖与爱戴。《中国中医药报》、《湖南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其事迹,更被广大患者赞誉为新时代的“大医”。
孙达武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孙达武,湖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33年2月生,1956年3月参加工作,从事中医药工作58年,1959年2月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毕业,大专学历,1999年被评为湖南省名中医,第二、三、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要事迹如下:
一、开展临床工作情况
1959年3月毕业分配至湖南省中医院骨伤科门诊,随从先师张紫赓父子从事临床医疗工作。54年来一直在湖南省中医院骨伤科工作,从未间断,诊治病人无数。工作期间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世界千年名医”、“湖南省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和“湖南省优秀教师”等个人荣誉18项。
二、学术思想技术经验及传承情况
(一)学术思想技术经验
正骨手法及固定方法方面:主张“循其旧道,以子求母”、“分步复位,有效固定”、“小儿骨折,切忌粗暴”。根据现代医学生物力学原理,对固定方法进行了改进,研发了自制弹性塑形夹板,对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髁上骨折、踝部骨折等关节内或近关节骨折,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内治用药方面:主张“诊病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当三期分治与辨证施治相结合”、“损伤一证,专从血论”、“慢性损伤类疾病多为气血失和,故当以调和气血”、“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伤后易感寒、新伤先发散”。
脊柱相关疾病方面:采用循经逆推检查法,诊断治疗椎源性疾病,有关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方面:根据膝关节局部解剖与生理功能特点,膝关节周围软组织与骨内微循环动态平衡失调,采用补肾活血法,用丹紫康膝冲剂治疗本病,有关成果获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二)传承情况
临床带教88、89级骨伤硕士研究生2人;92年招收骨伤硕士研究生2人;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共带学徒8人,其中6人已出师,第五批2人正在学习中。1989年至2005年为首主持召开全省骨伤科学术交流会八次,并每次发行论文汇编。
三、学术著作与论文
撰写了《伤科学派简论》、《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指导思想》、《略谈伤科内治法则》、《椎源性疾病与按摩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并发髋内翻的原因及预防》、《略述正骨手法的10点要求》、《“伤后易感寒,新伤先发散”之我见》、《从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谈骨折的治疗》、《略述骨内高压症(血淤证)与活血化瘀药》、《浅谈血痹》、《骨折的治疗》、《我对手法正骨的几点体会》、《论王清任对活血化瘀的贡献》、《生命在于平衡》、《“上工治未病”浅识》共15篇学术论文并在大会交流。公开发表国家级、省级论文50余篇。
四、科研课题与科研成果
《略谈伤科内治法则》获首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暨优秀成果大奖赛优秀成果奖;《健芪归附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获大连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辽宁省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丹紫康膝冲剂治疗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临床及实验研究》获湖南省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
五、参与社会团体活动
曾任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骨伤学院顾问、长沙分院副院长,湖南省中医骨伤科学会第一、二、四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五届顾问;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顾问、第五届委员会高级技术顾问,省中医药学会第五届理事会资深委员,全国骨伤科新技术推广应用学会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湖南分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平衡医学研究会骨内科医学委员会会员,中国人才研究会骨伤人才分会会员,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省保健专家;《湖南中医杂志》、《中国中医骨伤科》等杂志编委,《中医药导报》第一届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