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40年丨在变与不变中立起邵阳劳动保障监察魂

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发布时间: 2018-11-27 00:00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湖南人社系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改革故事在基层系列报道⑧

   对于邵阳劳动监察人来说,改革开放起始的1978年有点远,因为他们的机构设置才20余年;但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幸福与矛盾阵痛,他们却是和广大劳动者共同体会,因为他们的职责使命便是让劳动者劳有所得,让他们的劳动权益不受侵犯。

  “其实,变化的是时代,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各种工作装备、工作方法适应时代变化;不变的是服务,我们需要做的都是坚持初心与使命,执法为民,服务为先。” 邵阳市劳动监察局局长吴建寅说,作为劳动监察人明白了这两点,不管社会如何发展、纠纷如何复杂,工作都能一往无前。

  吴建寅(左)向农民民宣传劳动保障政策。

  60后眼见90后也成为百姓娘家人

  “农民工工资,虽然确实存在‘年年清欠年年欠’现象,但我们不能因为它是顽疾而放弃努力。”面对记者的采访,60后的吴建寅不经意间又捋了一回额头上日渐稀疏的头发。

  吴建寅,1990年从原邵阳师专调入原邵阳市劳动局工作。他见证了1995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实施,同年8月邵阳市监察大队成立,5年后他自己也成为其中的一员。

  “说是‘大队’,其实刚成立时只有三四个人,且工作人员都被借调出去了,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工作。”吴建寅不讳言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成立时主要还是搭架子。他告诉记者,2003年“大队”更名为“支队”,机构由正科级事业单位升格为副处级参公管理事业单位;再到2013年经批准更名为邵阳市劳动监察局,核定编制18名,下设综合科、举报受理科以及三个监察科室,他们单位的名称、模样、实力逐渐比较匹配, “战斗力”也开始为业内侧目了。

  也是在这期间,200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吴建寅表示,曾经的劳动部门服务的主要对象是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干部职工,可以说是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的施行,更广大的普通劳动者,尤其是流动打工的农民工才逐渐纳入劳动监察部门的视野。

  吴建寅说这些年,他眼见自己的70后和80后同事成为中坚力量,90后也开始崭露头角,但让他感到最自豪的是大家均一脉相承着 “执法为民,服务为先”的劳动保障监察清晰理念。

  罗崇峻是邵阳市劳动监察局90后科室负责人代表。“举报受理科是接待群众的第一站,也是直接面对来访者最多的科室,常常遇到各种突发状况,但小罗处理事情非常老成,对待群众更是耐心。”吴建寅说尤其难得的,罗崇俊在严格执行“四声四心”——进门有迎声、询问有答声、出门有送声、解决问题有回声;接待群众要热心、听取情况要细心、解答问题要耐心、处理问题要公心——工作方法外,还常常在事后不忘询问已顺利交办到其他部门的事件处理进展,一定要听到得以圆满解决才放心。

  “这就是真的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这才是真正合格的百姓娘家人。”吴建寅说这也正是他们劳动保障监察文化建设的精髓。

 

  邵阳劳动监察工作设备日益完善。

  从“小米加步枪”到“执法五大件”齐上阵

  关于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变化,1999年大学毕业就进入邵阳市劳动监察局工作,现任副局长的赵新春体会也相当深刻。

  “这是照相机、录音笔,这是执法记录仪和便携式摄像机与打印机。”赵新春说经济快速发展给邵阳注入了前行的强大推力,也改变了劳资关系格局,劳动纠纷、拖欠薪资案件数量急剧增长,让全市劳动监察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他们的“作战工具”也不得不告别“小米加步枪”,鸟枪换炮为“执法五大件”齐上阵。

  照相机与录音笔出现得比较早,作用也比较好理解。但为何有了摄像机,还需要执法记录仪呢?“摄像机确实也能记录过程,且成像效果更好,但我们劳动监察的现场取证和文书送达等过程常常可能会遇到对方情绪激动等突发、复杂状况,此时可以提前打开且能相对隐蔽的执法记录仪就派上了用场。”赵新春说,这些执法工具可以多角度全程记录执法过程,既能推进执法程序规范化,也能保护执法者免于“无赖者”诬陷。而与手提电脑配套使用的便携式打印机,则彻底告别了手写法律文书时代,大大提高了案卷文书质量。

  其实,这些年来,邵阳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升级换代的不只是装备,更有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为了用制度管住队伍,用文化留住人心,他们先后出台了《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书面告知制》《执法人员行为规范》《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等工作制度,在执法过程中,严格落实“立案-调查-处理”三分离原则,重大案件实行集体讨论制度,杜绝行政不作为、乱作为。

  “我们劳动监察局从2012年起还创造性地设立了‘委屈奖’,奖励那些在工作中被服务对象‘误解’‘冤枉’‘责难’的同志,激励劳动监察人的昂扬斗志,提振队伍的精气神。”赵新春说迄今全局已有刘伟毅等5人无奈却欣慰地获颁了“委屈奖”。

  “也因为大家长期都凭着这样一颗 ‘执法为民,服务为先’的初心工作,我局捧回了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2011—2013年度优质服务窗口奖牌。”赵新春说。

  邵阳劳动监察局办公场所全貌。

  被监察的企业老板竟成了行风监督员

  制度改变了什么?群众的体会最深刻。邵阳市某餐饮公司人事部经理王某说自己就是那体会最深刻的人之一。

  2014年,该公司因一起群体性劳动纠纷被员工举报到邵阳市劳动监察局。由于涉及的劳动者多,受理案件后,局里立即启动“重点案件处理绿色通道”。立案、调查人、处理三分离,局里先后召开6次案件集体讨论会议,还把王某和员工代表邀请到一起,敞开心扉,谈劳动者诉求,聊企业面临的困难。

  “我之前对劳动监察执法还是有误解的,总认为政府肯定容易不分青红皂白偏向投诉员工。没想到,他们把案卷都向我公开了,真正让我消除了心中的疑虑,也让我认识到是由于公司员工招聘过程中的疏漏,才带来后续劳动纠纷。”王某说这样的制度让他作为被监察对象心里也很敞亮。因为这件案子,王某后来还成了邵阳市劳动监察局的行风监督员,能不定期查看执法案卷材料,对有疑问的案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这些年,邵阳还建立健全了覆盖城乡的劳动保障监察体系,实现监管范围从城镇向统筹城乡转变、监察模式从被动防御型(劳动者找上门)向主动预防型(执法者进企业)转变。邵阳市某建筑公司总经理刘某见证了邵阳劳动监察推行阳光执法,变“劳动者找上门”为“执法者进企业”。他告诉记者,如今,邵阳的劳动者和企业都可以从网络、新闻媒体、公示栏等处,随时查询到劳动监察执法机构职责、执法程序、执法依据、举报电话等。而他的公司如今已和全市千余家用人单位一起纳入了全市劳动监察数据库,接受劳动监察分类管理。他的公司属于记录优良的用人单位,已申报“和谐劳动关系企业”,享受相关劳动保障政策优惠。而对记录差的企业和行业,如恶意欠薪的则将接受重点监控甚至零距离监管。

  刘某告诉记者,他的公司如今已从单纯被执法单位,变成了享受劳动保障监察相关管理与服务并重的对象。公司定期书面审查都可以通过网上审核完成,还能不定期接受劳动保障监察局提供的送劳动法律法规上门服务,帮助他们及时发现和纠正了不少问题,“真正是我们广大劳动者和企业没有血缘关系的娘家人”。

转自湖南民生网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40年丨在变与不变中立起邵阳劳动保障监察魂

951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