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保人一直在行动
【编者按】春华秋实,岁月荏苒。湖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简称城乡居保)制度已经走入第十个年头。历史的脚步清晰凝重,制度初创时期的艰难困苦,推进时期的风雨兼程,平稳时期的稳中求进,无一不是浓墨重彩的篇章,闪耀着城乡居保经办协办人员(简称居保人)智慧的光芒,见证了居保人无穷的力量。
作为全省3330余万城乡参保居民的直接服务者,广大居保人秉承发扬“走千山万水,进千家万户,说千言万语,历千辛万苦,求千真万确”精神,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牢记为民服务宗旨,长期扎根基层,为了城乡居民养老事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展示广大基层居保人的良好工作面貌和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即日起,本报将开设“居保人一直在行动”专栏,推介全省各级城乡居保经办系统一线典型人物先进事迹。有人说,他们是群众的贴心人,苦了自己,暖了他人;也有人说,他们如春泥,默默无闻,甘于奉献。其实,他们就是湖南居保人精神的浓缩和升华,他们正用实际行动展现着居保人的“服务之美”“奉献之美”和“清廉之美”。
原标题 | 隆回县滩头镇滩头村支部书记陈晓琳:农民“老有所养”不是一句空话
让农民主动参加养老保险,颠覆他们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观念谈何容易?然而,有这样一个人,他扎根乡土,和农民打成一片,用真诚让农民从“要我参保”到“我要参保”的态度转变;用执著实现从“1天收到一笔保费”到“3天完成100%缴费”的工作升华。他就是隆回县滩头镇滩头村支部书记陈晓琳。
邵阳市隆回县滩头镇,是一个湘西南资水河畔的古老小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2008年,受家乡情结感召,41岁的陈晓琳回到原滩头镇塘边村(现合并进滩头村),成为一名村支部书记。从此,乡亲们的琐事就是他的大事。
为了父老乡亲“老有所养”
“陈书记,我今年听儿子的缴了1000元档次的养老保险,但心里还是不太踏实,您来给我算算账,这笔钱花得值吗?”7月2日,56岁的滩头村村民周大姐匆匆地走进村支部,找到陈晓琳。“缴费档次越高,政府补贴就越高,你以后的养老金也会更高……”陈晓琳拿起纸笔,花了两个小时,反复和周大姐算细账。最后,周大姐满意而归,说道:“我搞清楚了,是这个理呢,明年我还要提高缴费档次。”
现在,滩头村的村民们正在自愿、自主缴纳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走向自愿、自主高档次缴费。陈晓琳明显地感受到“缴纳500元以上档次的村民越来越多了”。这些转变和陈晓琳的长期努力密不可分。
“新农保是一项利民惠民的重大民生工程,关乎着每个群众的切身利益。”2011年6月,隆回县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2014年,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合并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收缴工作。参加完滩头镇的动员大会后,陈晓琳认真学习和领会了新农保政策,他认识到,“一定要扎实开展新农保工作,父老乡亲老有所养不是一句空话。”
得赶紧让老百姓知道这一惠民政策!一回到村里,陈晓琳立马与村两委同志深入每个村民小组召开了三次群众会议,广泛宣传新农保政策。
将政策和服务送到群众家
但这项全新的工作,刚一铺开就遇到了难题。“工作刚开始的时候很难,有时跑一天还只能收到一笔保费。”陈晓琳告诉记者,群众对新政策不理解、不信任、有疑虑。陈晓琳和村干部不分昼夜走村入户宣传政策;遇到讲不通或对政策理解有误差的群众,他都耐心地一遍遍讲解;向有关单位筹措资金,在全县率先架设起“村村响”宣传新农保政策。为方便群众,陈晓琳入户到群众家里收取养老保险费。由于群众白天忙于生产,空闲都是在晚上,他便吃过晚饭后再到群众家中逐户进行政策宣传和收取保费,连续一个星期经常要到晚上24点后才能回家休息。有时由于前一天晚上回家太晚,早上五六点钟又有群众打电话咨询新农保政策和要缴纳保险金,他便立即披衣起床,揉着发红的双眼,骑上自己的两轮摩托车往农户家中赶去。
经过两个星期的艰辛劳动,全村122名年满60岁的老年人的信息全部登记到位,实现到龄人员信息釆集、资料完善到位率100%;应参保人员参保率100%。陈晓琳还发挥自己的摄影特长,为122名老年人免费照相和复印资料。
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家乡
时间给陈晓琳的艰辛付出带来了最好的回报。因为基础工作做得扎实,滩头村城乡居保工作每年都是全镇完成时间最早、完成任务最好、参保率最高村,连续8年被滩头镇授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先进村”荣誉称号,是全镇城乡居保工作的一面旗帜。
“幸亏当时听陈书记的,缴了最高档次的养老保险费,现在我的养老金比和我同龄的邻居们都要高呢!”现在,滩头村村民祝瑞初时常这样对村民们说,“缴更高档次对我们是有好处的,多缴能多得。”2011年,听了陈晓琳反复的政策讲解后,祝瑞初缴纳了当时新农保的最高缴费档次500元/年,连续缴纳了3年。到了领取待遇年龄,祝瑞初发现自己每月领取养老金和村里的同龄人相比,每月都要高出几十块钱。她很高兴,自愿成了村里的社保政策宣传员。
“当时大家都觉得能让群众每年交最低档次100元,我们村干部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可是我想着新农保是一项普惠制度,能给乡亲们带来实实在在实惠,所以尽力和他们讲清政策,鼓励他们缴纳更高档次,让更多群众享受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陈晓琳说,“我也是农民的后代,如果不帮农民干实事,我觉得愧对父老乡亲。”
说起乡亲们,陈晓琳饱含深情:“我出生在这里,成长这里,对这片土地热爱至深,对乡亲们满怀感恩。”他告诉记者,自己的父亲和哥哥都曾是国家工作人员,11岁那年父亲去世后,村民们对自己一直多有照顾,就像是自己的家人一样。2008年,陈晓琳抱着一颗感恩的心,离开自己创办的照相馆,回到塘边村担任村支部书记一职,回报家乡。
“一站式”服务带来“滩头村效率”
“干群众工作要用心”,“用心”二字是陈晓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反复用到的词汇。
为了方便群众,2015年,陈晓琳带领滩头村率先启动城乡居保基金收缴工作“一站式”“两规定”工作方法。“就是在村级便民服务站内一次性完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两险’基金收缴;规定时间、规定人员为村民‘一站式’办理建房申报、临时救助、五保、优扶年审等事务。”陈晓琳解释说。
将全村600多名居民2018年度的养老保险费收缴完成,滩头村只用了3天时间,这就是“一站式”服务创造的“滩头村效率”。今年5月18日至20日,在前期宣传的基础上,村民们纷纷集中到村里的便民服务站缴纳养老保险费。“从2015年开始,我们不再需要上门收缴,‘村村响’里喊一声,告知时间、地点,大家就主动缴费了。”陈晓琳说,2015—2018年,村里的“两险”基金收缴工作每年都只要3天时间,全部收缴上交并及时进行动态调整和及时记录备份,及时通知到龄人员领取养老金,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一站式”服务的省时省心又省力。
转自湖南民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