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湘西自治州人社部门按照“社会保障做实个人账户,劳动就业做实个人信息”的要求,启动了全州劳动力资源信息系统工程。目前,全州劳动力资源信息数据库已初步建成,共采集劳动力信息1499123人,采集用工单位信息1393个。
一、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
全州辖7个街道、158个乡镇、186个社区,户籍人口2845797人,常住人口2547833人。常住人口中:男性1307078人,占51.3%;女性1240755人,占48.7%。0-16岁568235人,占22.3%;16-59岁1772680人,占69.6%;60岁及以上206918人,占8.1%。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46777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有266394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有92314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有847359 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通过此次调查统计,对劳动力资源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情况如下:
(一)劳动力信息情况。全州共采集劳动力信息1499123人(吉首市110358人,凤凰县184852人,泸溪县158377人,古丈县65240人,花垣县147320人,保靖县139655人,永顺县322707人,龙山县367846人,经开区2768人)。其中男性806609人,女性692514;16-30岁的有604071人,31-45岁的有541133人,46-59岁的有353919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290093人,高中及大专文化程度的有174429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4601人。
(二)劳动力就业情况。所采集信息劳动力中,已就业的有1159532人,其中男性627337人,女性532195人;本地就业491988人,州外省内就业86699人,省外就业580845人。未就业的有339591人,其中男性196229人,女性143362人;高校毕业生1653人(历年累计数据),失业人员65894人,其他类型272044人;就业区域意向州内的有120276人,州外省内的有19806人,省外的有29205人;就业服务需求技能培训的有54995人,求职信息咨询的有23232人,其他就业服务的有60606人。
(三)用工单位信息情况。全州采集用工单位1393个,其中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626个,大学生自主创业的30个,农民工返乡创业的80个,其他类型657个。1393个用工单位吸纳就业人数43216人,其中失业人员17472人,农民工21473人,高校毕业生4271人;岗位需求9925人。
(四)数据库建成后发挥效益情况。第一,可以全面掌握城乡劳动力的就业情况,全州外地就业667544人,人均带回劳务收入约1万元,全州增加收入66亿元;第二,可以有的放失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加收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动因和目的,而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不高是影响转移就业收入的主要原因,通过信息采集摸底,可以对农村劳动力进行针对性培训,弥补技能素质低这一短板。第三,可以实现全州劳动力资源共享,在各项就业服务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搞好对外劳务对接。第四,促进了劳动力转移,不但增加了收入,也保护了当地环境,留下青山绿水,造福子孙后代,带动旅游等其它产业的发展。
二、劳动力资源主要特点
根据劳动力资源采集信息分析,全州劳动力资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农村劳动力占主体。全州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占69.6%。所采集信息劳动力中,农村劳动力有1025309人,占68.4%。
(二)劳动力文化程度整体偏低。所采集信息劳动力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34601人,仅占2.3%;具有高中(含中专、中技、职高)学历的有174429人,占11.6%;具有初中及以下学历的1290093人,占86.1%。劳动力文化程度总体偏低,与用人单位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是造成劳动力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原因:一是全州基础教育总体上还不发达,致使一些新成长劳动力过早失去读书的机会;二是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收费标准不断提高,致使一些贫困家庭学生放弃进入高等院校深造的机会,过早走入社会;三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让不少家庭、学生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想法,从而使本该在校学习的学生流入社会。
(三)劳动力技能水平普遍偏低。所采集信息劳动力中,具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仅21191人,只占1.41%。劳动力技能低水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自身不注重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二是对各用工单位职业准入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四)向省外劳务输出仍是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方式。全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具有家族性和自主性较强、转移区域广泛、主要集中于简单体力劳动领域等特点。从这次劳动力资源信息采集统计数据发现,全州农村劳动力就业首选是“珠三角”、“长三角”、长株潭等经济活跃区。2013年全州农村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3.34万人,其中向“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转移的占六成以上。主要原因:一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劳动力需求量大;二是该地区工资水平相对于自治州具有较大比较优势,对农村劳动力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三是自治州经济欠发达,虽然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较大,但低水平的工资难以吸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三、劳动力资源状况对就业工作的影响
(一)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总量压力持续不减。上世纪末自治州出现一个人口出生高峰期,这一时期出生的人口现已成长为劳动力,而目前的经济是高经济增长与低就业增长并存的模式,全州就业总量压力短期内难以化解。
(二)劳动力素质偏低、择业要求过高,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高能耗、高污染行业逐步被淘汰,传统就业岗位不断减少,而新兴行业对劳动者技能素质要求比较高,许多劳动者难以胜任。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由于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以及这些领域存在的劳动与报酬不相称的问题,致使许多岗位难以招用到人员,造成了有活无人干、有人无活干的局面。
(三)劳动力资源丰富,直接影响了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劳动力总量过剩,造成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地位的不平等,用人单位在用人上有选择余地、自主性要远远大于劳动者。主体地位的不平等,使不少用人单位产生了使用廉价劳动力的用人观念。一是在招用人员时,承诺签合同、高工资、缴保险,但在实际执行中却以种种理由不予兑现。二是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以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作为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手段,许多企业里存在着合同制职工和临时工身份界限,同一岗位上若身份不同,各项待遇也大相径庭。一些非公有制企业中,不签合同、不缴保险、加班加点、压低工资,甚至出现拖欠工资、侵权等现象,而许多劳动者迫于生计需要,往往选择容忍接受。
(四)农村劳动力占比较高,统筹城乡就业任务重。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劳动力相比,在文化素质、技术水平、择业能力、权益保护意识等各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对农村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引导就业观念转变、提供就业引导和服务等方面,需要花费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四、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州人社局将劳动力资源信息系统建设作为全局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了州劳动力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局长石耀华任组长,副局长贾非、就业局局长吴敏俊任副组长,各相关科室、单位责任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州就业局,统筹协调劳动力资源信息采集和系统建设工作。各县市区、乡镇也相应成立了工作小组,州本级、县市区、乡镇、社区(行政村)四级联动共同开展工作。
(二)明确任务,分步实施。制定了《湘西自治州劳动力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实施方案》,明确采集时间点,细化责任措施。一是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了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建设的工作经费。二是对工作人员进行集中业务培训,明确工作职责、流程和时限,熟悉工作要求,掌握工作技巧,提高工作效率。未经培训的人员不得安排参与信息采集和数据录入,确保了工作的质量。三是坚持“整合资源、规范服务、整体推进”的原则采集信息。采集拥有本州户籍、年龄在16-59周岁的劳动力以及辖区内企业单位和非企业社会化服务团体人员,按照“一人一卡、一村一册、一乡一柜、一县一库”的模式对信息归档整理。从去年9月到12月,工作人员深入基层,逐户调查、逐人登记,精心录入、抽查复核,把劳动力资源的基本情况、就业情况、技能情况和就业意愿等信息已全部录入入库,做到了“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信息准确。
(三)部门联动,强力推进。在采集过程中,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村支两委、大学生村官“一村一大”的作用,上下联动,同步推进,定期调度,按时上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州人社局会同有关部门定期督查,定期通报工作进度。各县市区、乡镇也建立督查、通报、调度等工作机制,主动协调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开展。
五、存在问题
(一)信息采集时间紧、工作量大,数据和信息尚不完善。如到本地或到省内省外数据、已培训和未培训数据、未就业人员类型、就业区域意向等信息还需在今后的定期调查中进一步核实完善。
(二)基层平台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从2005年以来,基础平台工作人员身兼数职,人员不专,流动性大,导致工作抓手、力度不够,与村、乡镇信息联接有时脱节,个别工作人员的认识不到位,有应付的现象。
(三)信息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部分个人信息还不完善,有些信息数据不能在系统内进行编辑,给信息查询和统计分析带来不便。
(四)政府指导、政企联动、劳动者参与的联动作用没有完全发挥。由于州里在外没有建立稳固的劳务基地,造成组织引导就业难、信息断接、服务难到位,采集信息时个人信息不全面。
六、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信息库数据建设。由于劳动力资源数量、信息不断变化,信息数据需要及时更新,下一步需要进一步充实工作力量、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动态掌握劳动力资源信息。
(二)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就业。目前的就业政策主要是针对城镇劳动力资源进行设计的,如何解决统筹城乡就业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还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推进统筹城乡就业,需要建立起城乡统筹的领导责任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和政策制度体系,落实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目标责任,促进就业公平和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
(三)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一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目前,除州县市人力资源市场外,全州设立了165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站、186个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近年来通过示范平台建设,全州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得到普遍提升。二是加强人力资源网络平台建设,尽快建立起全州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实现劳动力信息资源共享。加强用工信息和劳动力信息的对接,开辟网络招聘新渠道。三是要加强区域间信息交流与合作,为劳动者市场就业提供更加准确的就业信息。四是增强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在强化信息服务功能基础上,不断强化就业指导、就业跟踪服务和劳动事务代理等服务功能,切实保障劳动关系中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四)大力提高劳动力技能素质。一是坚持培训层次的多元化,促进各类技能人才全面发展。针对全州劳动力技能素质偏低的现状,要着力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通过政策引导、制度创新、落实待遇,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加强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有一技之长,提高其就业能力。二是坚持培训形式的多样化。采取灵活的培训模式,有针对性的开展好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为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服务。
(五)大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一是建议尽快出台更为灵活、更为普惠的新一轮创业扶持政策,打造全民创业局面,以创业带动就业。近几年全州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成效明显,但受到扶持对象和扶持力度等因素的制约,创业活力还没有完全激发。二是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力度,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要尽快研究解决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资金缺口问题,进一步追加担保资金规模,简化贷款工作流程,严格控制贷款风险,保障贷款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三是加快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步伐,通过为创业企业提供生产场地、政策咨询、人才招聘、员工培训、技术支持、后勤保障等一系列服务,促进创业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六)加强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工作。全州企业改制失业人员数量较多,市场竞争就业能力较弱,再就业难度大,要加大对这一群体的就业援助力度,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引导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
(七)加大就业资金投入。近年来,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普惠,享受政策的群体覆盖到城乡所有劳动者,就业资金的支出范围明显扩大,补助标准逐渐提高,支出项目不断增加,而同期的就业资金投入没有相应增加,资金紧缺问题越来越突出,影响了积极就业政策的落实。应根据工作发展的需要,建立就业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八)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建立信息系统建设保障机制。明确机构、人员、经费和技术保障,州和县市区由就业局安排专人抓;乡镇由乡镇社会保障站专人负责,人员相对稳定不低于三年;社区(行政村)明确三大主干其中一人具体负责,每年给予一定的专项经费。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技术支持,定期进行劳动力资源信息调查和维护,及时更新劳动力资源信息,保证信息输入率达100%、准确率达85%以上。二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要把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建设纳入县市区的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体系,并建立与就业资金分配挂钩的奖惩激励机制。三是建立动态管理机制。由州人社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采取系统比对、电话抽查、实地检查等方式,对各县市信息库建设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对未达到规定要求的,督促及时整改到位。通过社基层平台,对信息进行集中调查和更新,确保了新成长劳动力信息及时录入,超龄退出人员信息及时清理。四是建立劳动力供求对接机制,扩大劳务输出规模。依托劳动力资源信息系统,按照巩固老基地、开辟新基地要求统筹全州劳动力培训和输出,加强劳务输出基地与招聘企业对接。建立信息完整准确、功能完备的便捷服务平台,实现劳动力供求信息共享和网上快速匹配,为供需双方及时提供可靠可信的求职用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