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人社提函〔2025〕77号
彭公穆委员:
您提出的《围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型劳动者》收悉。经商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和省总工会,现答复如下:
一、我省新型劳动者培养情况
近年来,我省紧密围绕产业布局优化技能人才结构,推动新型劳动者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共同成长,新型劳动者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技能,释放“新红利”、激发“新动能”、塑造“新优势”,积极营造培育新质生产力人才生态圈。
(一)建立“大培训”工作格局。一是贯彻落实《建设新时代技能人才强省的若干措施》,推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
政策支持、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格局。针对智能制造等领域一线普工难招、技术工种紧缺等现实问题,大规模培养技能人才。二是探索实践职业技能培训“四单”新模式。推动构建培训学员“点单”、人社部门“派单”、培训机构“接单”、企业优质岗位“订单”的“四单”培养工作体系,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精准性和实效性。2024年,全省共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8.22万人次。三是印发《2025年“技能照亮前程匠心筑梦潇湘”职业培训计划实施方案》。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围绕先进制造业、康养、托育、新职业等重点领域,分行业、分群体、分类别开展大规模职业培训,助力劳动者依靠技能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四是优化就业导向机制,实施“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劳务品牌+职业培训”模式。依托“湘就业”平台打造“我的15分钟培训圈”,推动就业服务与职业培训深度融合,内设免费线上课程版块,已涵盖41大类935门职业技能培训课程,让劳动者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加大培训补贴力度,2024年8月,我厅与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湖南省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实施办法》。其中《湖南省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目录》对现代化产业重点职业(工种)、吸纳和稳定就业重点类职业(工种)、农村技能人才培养重点类职业(工种)、数字技术工程师等职业技能培训分别按800元-576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其他类职业按55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对于“六类人员”额外奖补20%。
(二)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我省现有招生技工院校80所,开设专业132个,全日制在校生16万人,通过基地进厂、订单培养、车间入校、校企双聘等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发挥技工院校在新型劳动者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发布《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的若干措施》,组建4个行业技工教育联盟,进一步完善校企协同机制,共享校企合作平台、网络、师资、信息等资源,推动产业链、技能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高标准建设省级现代产业学院55个、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基地10个,搭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育人平台。立项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单位21个,支持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50个,遴选认定产教融合型企业455家,汇聚校企产教资源,协同开展人才培养、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
(三)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持续擦亮“技兴三湘,能创未来”职业竞赛品牌,为技能人才成长搭建平台,引导鼓励广大技能人才成长成才。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我省获得3金3银7铜71个优胜奖,奖牌总数位居全国第七、中部6省第一。成功举办湖南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每年开展省级行业职业技能竞赛40余项,通过竞赛选拔了一大批复合型技能人才。近两年,我省选拔、培养了248名选手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和全国行业大赛,其中153名选手获奖,获奖率为62%。省总工会注重发挥工会特色和优势,通过开展技能竞赛等方式,推动劳动和技能竞赛提质扩面增效。2024年共组织390个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和1050个市、县级重点建设项目开展劳动竞赛,带动1万多家企业、285万余名职工参赛。围绕“4×4”现代化产业体系,举办了湖南省第八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暨“智赋万企”数字化应用技术技能大赛,会同有关省直厅局、群团组织、企业集团举办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涉及129个工种,推动形成“培训、练兵、竞赛、晋级、奖励”“五位一体”技能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全省102万余名职工参加各级职业技能竞赛,1.3万名职工通过竞赛提升技能等级。
(四)探索引才留湘路径。一是深入实施芙蓉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设立直接认定程序,从省外引进的国家重大人才计划入选专家,按程序直接认定入选。二是加大青年人才留湘来湘政策支持。2025年1月,经省委省政府同意,我省印发《关于加快吸引集聚青年人才留湘来湘推进年轻人友好省份建设的若干措施》,明确开展“湘才留湘招聘专场”、组建人才寻访联盟、探索“湘才回湘”绿色通道、实施“才聚潇湘”实习实践活动等政策举措。目前,部分市州、省属单位、国有企业已组团开展多场专场招聘。
(五)完善人才多元评价机制。一是技能人才评价提质扩面。2024年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评27.40万人次,19.18万人次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中高级工以上2.99万人次,完成年度任务的119.93%。二是大力推行“新八级工”制度。人社、总工会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动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通知》,聚焦先进制造业等重点产业龙头企业,从生产一线评选首批66名“特级技师”和7名“首席技师”。三是开展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定期开展湖南省技能大师和湖南省技术能手评选表彰,评选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2024年评选23名优秀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六)构建工匠培育体系。完善人才选树制度化,建立湖湘工匠培育体系,成功举行湖南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暨第二届湖湘工匠发布仪式,发布湖湘杰出工匠10名,湖湘工匠90名,推荐6名湖湘工匠入选大国工匠2024年培育对象。依托省总干校成立湖南工匠学院,建立15所市州分院、10所高职院校和企业分院,搭建起“总院+分院”组织体系,成功申报4家全总重点支持的工匠学院。2024年,联合省总干校举办5场“匠满三湘”职业技能提升班。持续推进湖湘工匠培育“百千万”工程,重点支持建设50家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发挥工作室技术和科研攻关、人才和技能传承作用。
(七)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针对转岗职工、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群体,实施专项培训计划,全年培训超2万人次。全省已建“工会驿站”近5000个,联合省交通运输厅建设“司机之家”93个。2024年,全省新建新业态工会联合会95个,新增5.2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会员,其中货车司机3.03万人。通过12351湖南省总工会服务职工热线,办理职工权益维护、工资拖欠事项2160件,为职工追回欠薪约976余万元。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针对您提出的高技能人才分布不均、结构不优、总量不足,特别是能够满足全省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新型劳动者仍较为缺乏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型劳动者的需要,大力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新型劳动者,推动劳动者技能素养与现代化产业需求精准匹配,加速释放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的乘数效应,为新质生产力产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一)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大力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匠心筑梦潇湘”职业培训专项行动,通过整合部门资源,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面向企业职工、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大规模培养企业急需的新型劳动者。2025年计划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90万人次以上。同时,依托湖南工匠学院培训5000名技术工人,培训1000名班组长,不断提升班组长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针对交通建设重点项目开展不少于1万名农民工的专项培训。在湖南产改研究院培训100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二)积极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充分发挥技工院校、职业院校支持产业发展的作用,引导院校紧扣产业需要和企业需求,突出就业导向,着力培养新型劳动者。紧密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区域性、行业性等多类型技工教育联盟(集团),搭建资源共享、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平台,不断增强技工教育、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三)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形成以国家大赛为龙头,省赛为主体,市州行业竞赛为基础,院校竞赛为补充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精心组织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积极备战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集训选拔,立足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实际需要和千业万企“智改数转”发展趋势,举办湖南省第二届职工数字化应用技术技能大赛,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赋能产业和企业高质量发展。广泛发动指导各地各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通过各类职业竞赛、技能比武、岗位练兵,带动广大企业职工和院校学生开展技能培训,形成以赛促训、以赛促培、以赛促建,全社会参与的技能人才培养新格局。
(四)健全人才使用评价机制。完善技能要素参与薪酬分配制度,畅通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流动渠道,充分调动技能人才在技能攻关、技术革新、传技带徒等方面的积极性,完善技能人才稳才、留才、引才机制。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落实好“新八级工”制度,打破学历、资历、年龄、比例等限制,对技能高超、业绩突出的技能人才,破格晋升。
(五)加强工匠人才培育。推选5-8名国家级“大国工匠”培育人选,实施“湖南行动计划”,遴选30名省级工匠培育对象。推进“青苗计划”培养30名青年工匠,示范带动全省培育县级以上工匠1000名。
感谢您对新型劳动者的关心和支持。
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25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