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变革的时代浪潮中,她近30年如一日扎根科研一线,围绕电力可持续发展与安全经济低碳运行难题,构建了电力系统供给、需求、网络协同运行体系。她以优异的学术成就、深厚的教育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推动能源电力领域创新发展,她就是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杨洪明教授。2024年,杨洪明因在专业领域业绩贡献突出,获评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科研攻坚的开拓者
从事能源电力行业近30年来,杨洪明将全部精力投入在能源电力研究上,为解决能源低碳转型痛点难点问题,她无数个日夜里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成功研制出被世界一流能源仿真软件开发商PLEXOS认可的高可靠毫秒级协同国产化平台,实现海量分散设施的秒级调控。该研究成果一举打破国外同类软件长期垄断局面,有效支持了大规模长距离风光跨区可靠消纳和千万千瓦级分散资源稳定调峰,为国家能源安全装上了坚固的“防护盾”。近年来,杨洪明持续向世界科研高峰登攀,先后主持建设了“大数据驱动的能源互联网”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基于分布式光储的能源互联网运行与规划”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电网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多个重要科研平台,为我国能源电力领域培养了大量科研创新人才。
德能相长的坚守者
作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重要成员,杨洪明保持着育才兴能的教育使命。杨洪明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者。她提出了能源变革时代“德能相长”电气工程管理三全育人培养体系,主持建设湖南省研究生优秀教学团队、一流本科课程,开创“电气工程+工程管理”学科交叉培养新模式,并推动设立卓越人才培养双学位班。同时,她还不断开拓国际视野,不断加强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近年来,她主持承办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互联网运行与规划”发展中国家培训班,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安全难题,组织开展课堂教学、实验室操作、企业参观、中国文化传播等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将我国能源电力方面的先进技术推广到埃及、苏丹、加纳等12个国家,通过技术指导、人才培养等为“一带一路”国家加快能源绿色转型注入动力。这些育才的创新举措,成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生动实践,有力助推了学生的成长、成才。
社会服务的践行者
“知识分子的最终使命是造福社会”。杨洪明深知,科研成果唯有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她研发了“设备-台区-配变-主站实时控制系统”,覆盖湖南2400万终端用户,解决了度夏(冬)拉闸限电的痛点问题。同时,作为人社部服务基层重点联系专家,杨洪明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中勇挑重担。在湖南株洲炎陵县,由她主持实施的分布式光伏发电扶贫项目连续8年让300多户贫困家庭告别贫困,点亮了乡村发展的新希望;在西藏,她率先开展高寒地区综合供电、供暖和供氧新能源系统示范,有效解决偏远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能源供应的重大民生问题,为当地百姓送去了光明与温暖。
作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杨洪明始终聚焦“建设能源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入调研、精准建言,为推动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锚定“建设能源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持续探索,奋勇前行。(供稿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