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北边陲的铁血军官到为劳动者服务的人社干部,省劳动厅(现省人社厅)干部陈连松从部队到机关,在劳动保护处、安监处、人事处、纪检组等多个岗位勤奋工作,保持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本色。
(左一:陈连松)
24年军旅生涯挥洒青春
18岁时,陈连松投身军营,从一名普通战士做起,开始了24年的军旅生涯。在部队生活期间,他的足迹遍布祖国西北边防,从新疆红柳到内蒙古额济纳旗沿线的1200公里边防线见证了他的青春。
在新疆,“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谚语道尽了气候的极端。酷夏时节,戈壁滩能达到近40度高温,石板被晒得滚烫,搁在上面的食物能自然烘熟。为了避暑,战士们不得不“自掘地坑”,蜷进狭窄的土穴中暂避热浪;寒冬降临,零下40摄氏度的狂风裹挟暴雪呼啸而至,裸露的手指稍有不慎就有冻伤致残的危险,蜷缩在两只骆驼间才能感受到一点点暖意。
身体上的困难并未磨灭陈连松守护祖国边疆的决心,反而锻造了他钢铁般的意志,为其几十年后在人社部门的劳动保护、安全生产监督等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是党的教育教会我坚守初心。”进入部队第二年,20岁的陈连松便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将不畏艰险、勇于奉献等信条作为人生格言,身体力行。
在劳动厅工作期间,他连续两次把分房机会让给更有需要的同事,自己则带着老婆孩子挤在招待所。说起这些事,陈连松并未觉得自己吃亏,因为“别人比自己更需要”。
早年,陈连松的妻子放弃棉纺厂工作跟丈夫随军到边防部队,因部队所在之处地广人稀,并没有全民所有制集体单位,妻子期间10年未计算工龄。在戍边部队以副团长级别退伍的陈连松有机会帮妻子找挂靠单位补足工龄,但他从未插手此事。多年来,家人也未享受过陈连松职位带来的便利。“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从来不为自己或家人谋私。”妻子说。
以担当作为重塑民生防线
1978年,陈连松从兰州军区转业,任湖南省劳动局劳动保护处副处长。
因人员紧缺、劳动保护制度不完善,当时的劳动保护处被嘲讽为无纪律、无规矩的“吊车尾”处室,得知情况的军转战友暗暗为陈连松担忧。吃得苦的陈连松却迎难而上,总是第一时间奔赴事故现场,积极排查,耐心处理。
1981年,由于业务能力出色,陈连松被提拔为劳动保护处处长。湖南省内煤矿事故多发,陈连松意识到大多数企业对员工的劳动保护意识淡薄,预防能力不足,他由此开始了对湖南劳动保护工作的大力整顿:
——针对处室人手紧缺的问题,他多次前往劳动部说明情况,协调增加干部编制;
——为改变干部业务能力不足、工作缺乏动力的状况,他连续三年组织召开全省劳动保护干部培训班,培训辐射到各县级劳动保护股;
——聚焦部门权责不清晰的矛盾,他针对湖南实际情况,建议厅党组设立了劳动保护教育中心、劳动保护用品检测站,从干部培训、劳动保护用品质量检测等多方面大力加强劳动保护教育。
“干部有知识,才有事故预防和治理的能力;干部有文化,才有干事业和个人发展的动力。”对劳动保护工作,陈连松认为最重要的便是看清形势,根据形势改变策略。在其带领下,湖南省各级劳动保护教育力量逐步加强,企业事故发生率逐年递减。
部队生活锻造了陈连松严谨负责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贯穿了其在安全生产监督、机关党委、纪检监察等多个重要岗位的工作。
“不查明原因不放过、不追责到位不放过、不整改彻底不放过”,这是陈连松处理安全事故的铁律。某年夏天,益阳沅江发生自建房特大坍塌事故,40余人不幸遇难。陈连松带队奔赴现场,联合住建部门,邀请专家对事故现场进行鉴定,很快查明是地基不牢所致。为确保善后到位,他驻扎当地一个多月,等候安全委员会拨发款项,全程督办遗属安抚、周边基建选址重建等事宜,以“钉钉子”精神守护遇难者权益。
如今将至鲐背之年的陈连松,每天坚持浏览时政新闻,笑称“脑子不能生锈”。回顾20余年的人社生涯,他始终将“党的引领”挂在嘴边,表示“自己的每一次成长,都离不开组织的培养”。从边防战士到人社干部,他始终将“忠诚、干净、担当”的精神底色牢记于心,外化于行。(通讯员:黄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