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装沾着木屑、手掌布满老茧、卷尺泛着油光……在中建五局的工地上,总能看到一个皮肤黝黑的身影俯身丈量木料。他叫翟筛红,从木工学徒到全国劳模,他用了38年时间诠释“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匠人精神,也用一把凿子劈开了属于自己的逆袭之路。
耐心筑基:吃得苦耐得烦才能把活做好
1985年,初中刚毕业的翟筛红跟着师傅学起了木工。
老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跟着师傅学了两年,翟筛红只学会了刨料、锯料、打眼这些基本功,连张像样的凳子都做不出来。别人四五天就能干完的活儿,他得花上一个星期。看着自己的“笨手笨脚”,翟筛红心里着急,却没打退堂鼓,他常给自己打气:“别人能学会的,那我也一定能!不就是多花点时间嘛!”
于是,一有空他就用剩下的木料反复练习,边练边琢磨:“刨料得平平整整,锯料得顺着木纹,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才结实、好看。”就这样,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慢慢掌握了木工的各种技能,也明白了“慢工出细活”的道理。
1995年,翟筛红进入中建五局装饰公司的运河饭店项目工作。刚到工地,他就被规矩“绊”了一下——以前做门,门缝宽窄没有精准要求,能用就行。在这儿,门缝必须控制在1.5到2.5毫米之间,超出范围就不合格。思考过后他没有退缩:"这不是刁难,是进步的机会。此后,他干活儿更加一丝不苟,追求极致。
恒心逐梦:踏实干事总能有所收获
翟筛红因为踏实勤劳、干活又快又好,被中建五局装饰公司从劳务工正式聘用,公司给他提供了不少学习成长的机会。
当时的总经理都云树看翟筛红爱钻研技术,就借给他一本《营造法原》。这本竖排文言文的书对初中文化的翟筛红来说,简直是“天书”。他没被吓倒,而是每天抱着新华字典,一点点啃。笔记上的木屑和汗渍见证着他的努力。晚上,他蹲在工棚里,就着昏黄的灯光抄笔记。身边的工友劝他:“这么累了,歇会儿吧。”他却摇摇头:“不行,今天的任务还没完成呢!”
为了学技术,翟筛红利用业余时间跑遍了无锡的园林寺庙,每到一处,他都仔细观察着榫卯结构,认真描着纹样,嘴里念叨着:“古人的手艺真是绝了,我得多学学。”他的努力迎来了满满的收获,公司的西藏邮电商贸楼、洛阳牡丹城等十多个工程,都让他担任木工工长。
2006年,公司推荐翟筛红参加中建五局劳动竞赛。靠着多年积累的经验,他一路过关斩将,在湖南省选拔赛中拿了第一名,获得了参加全国建筑技能大赛的资格。
备战全国大赛的集训强度特别大。翟筛红白天练凿眼,标尺精确到0.1毫米,晚上学理论,题目抄了厚厚一摞。三个月的集训,手掌磨得脱皮,人也瘦了八斤,不服输的他说:“来都来了,怎么也得带点‘特产’回去!”
比赛当天,赛场汇集了全国29个省份的技术能手,场面让翟筛红心发慌,手发抖。这时,他想起领导的叮嘱:“别紧张,别人能干的,咱们也能干!要有信心!”他深吸几口气,告诉自己:“这么久的训练不能白费,我肯定行!”于是,他稳稳地拿起工具,开始划线、打眼、锯榫、量角……几个小时后,顺利完成了作品。
走出考场,他顾不上休息,又赶紧复习理论题。第二天上午的理论考试,他答得很顺利。考完当天,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来采访他:“恭喜你,获得了全国精细木工比赛第一名!”听到这句话,翟筛红眼眶泛红,他知道,这么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匠心传艺:好手艺不能只让人欣赏
“在办公室里待着,心里总觉得不踏实,还是工地更适合我。”翟筛红被提拔为无锡分公司副总经理后,在办公桌前坐了半年,他主动申请回到工地。公司给了他“飞检”的权力,不管哪个项目,他可以带着团队直奔现场,“他仔细认真得很,看哪个角没归方、哪面墙没垂直、哪块砖没贴平,不能放过一点小问题!”工地同事都很敬佩他这股子认真劲儿。
近些年,翟筛红专注投入公司成立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攻关技术,传承手艺,工作室累计培养出200多名骨干,拿了上百项国家专利和省级工法,助力公司获得60多项省部级及以上工程奖项,被评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2024年,翟筛红和工作室骨干合编的《古建筑冰纹窗制作》,被全国总工会收录进“优秀技术工人百工百法丛书”并出版。他说:“这就像新时代的《营造法原》,希望能帮到更多想学这门手艺的人。”去参观世界技能博物馆的时候,看到自己的作品《鲁班锁》《中建景窗》摆在展柜里,翟筛红感触很深:“手艺,可不能只放在博物馆里让人观赏,而是要让年轻人学会、传承。”
如今,翟筛红在长沙机场T3航站楼精装修项目担任质量总监,天天带着年轻人在工地上“找茬”。他常跟年轻人说:“搞建设的要牢记“三种精神”:劳模精神,就像咱们爬脚手架,得一步一个脚印往上蹬;劳动精神,就是雨靴上的泥浆子,得靠实打实踩出来;工匠精神,就好比木工弹墨线,不能差一丝一毫。
“当劳模不是为了站在台上风光,而是要让每一道工序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通讯员:刘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