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的《人民日报》11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精准扶贫栏目,以《脱贫路正宽山村展新颜》为题,在头条显著位置刊登了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湖南省武冈市双牌镇白竹村贫困户刘时坤“就业增收尝甜头”的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
导语: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扶贫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贫困群众最关心的增收难、就医难、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等难题得到了较好解决,贫困群众的生活越来越踏实,贫困地区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为村民在文坪镇扶贫车间上班肖鸣学摄
就业增收尝甜头
讲述人:湖南省武冈市双牌镇白竹村贫困户刘时坤
我在扶贫车间务工,不仅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每月还有1000多元的收入呢。
眼前这一切,过去想都不敢想!生活在山沟沟里,一年收入不到1000元。一方水土难养活一方人,村干部劝我们,搬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换个活法。
刚开始,我一口拒绝,原因很简单:虽然山里的日子苦,但好歹能挣口吃的。搬出去后,吃要钱、穿要钱,我一没工作二没技能,怎么生活?
村干部说,对我的烦心事,他们早就考虑好了。市里引进企业,在安置小区开办就业扶贫车间,专门解决就业问题。听到这里,我动心了:在穷山沟里苦了大半辈子,搬出去,没准真能打开幸福生活的大门。
去年9月,我搬进安置小区,一室一厅,水电方便,家具设施齐全,温馨又舒适。经过短期培训,我进入车间,负责组装箱包。现在我已经是熟练工了。上了60岁,找到一份稳定工作,再也不用为生活发愁了。(人民日报记者 王云娜整理)
图为村民在湾头桥扶贫车间上班肖鸣学摄
记者观察:
在武冈市,这样的扶贫车间有79家,平均每人每年增收超过1.8万元。“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的运行模式,真是解决了贫困群众的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