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4日,针对被征地农民的“农民养老贷”在娄星区首次点燃,并以星星之火燎原中华大地,破解了全国无数被征地农民“养老难”的民生难题。
而这一政策实施前后经历的调研、探索、曲折、失望、信念与喜悦和孕育它的主人公——娄星区组织部副部长、区人社局局长刘中良密不可分。
决策
勇当敢为人先的“急先锋”
在刘中良心中有一个明明白白的账本。采访中,他用纸笔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如今,符合条件但没有一次性缴费能力的被征地农民“无抵押”“无担保”“零缴费”,可享受最高授信额度10万元,贷款最长期限15年,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再下浮10%的政策,按月还本付息后还能领到每月400元以上的养老金。
这样的“买卖”让当地被征地农民乐开了花。今年67岁的李大妈是该政策的受惠者,她告诉记者:“原来我们都不信,哪有这样的好事。现在呀,我们感谢都还来不及哩。”
刘中良心中一直最牵挂的是老人。6年前,娄星区在全市率先启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之后,随着中心城区北扩南移,大量农村土地被征收,娄星区出现了6万多名被征地农民拿不出钱补缴费用。
“不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第一位,就是不负责任。”刘中良凭着一股子闯劲、钻劲与韧劲,从此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对外与各大银行对接洽谈“农民养老贷”的漫漫长征路。
决断
善当攻坚克难的“排头兵”
为破解资金难题,刘中良多次到上级部门汇报,并主持起草了《娄星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实施方案》,突破征地时间、征地类别、个人缴费难、保障层次低的“瓶颈”,探索出“政府可承受、群众能接受”的补贴标准,为彻底解决1985年以来娄底中心城区所有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精心打造了一部“扛鼎之作”。
然而,与各大银行的对接洽谈却举步维艰,现实问题似乎就像一个个“死扣”,难以解开。尽管一次次“碰壁”,但刘中良立誓决不放弃,继续寻找着通过政银合作实施“农民养老贷”的“度量衡”。
经过近百次拒绝后,中国农业银行被刘中良的执著真诚与为民务实所感动。2016年8月4日,娄星区作为 全国唯一试点县市区,正式推出“农民养老贷”。“我那颗压在心底难以放下的石头终于落地。” 回忆起争取的经历,刘中良至今仍然难以平静。
决心
甘当任劳任怨的“老黄牛”
“决不能让被征地农民再次掉队,决不能漏掉一户、漏掉一人。这是我在全区先行试点村万宝镇芭蕉村立下的铮铮誓言。” 刘中良说。
当年酷暑难当的九月,在芭蕉村的群众家里、田间地头,村民总能看到刘中良一行挥汗如雨的身影,与被征地农民坐在一起“拉家常”,耐心细致地解释“农民养老贷”政策,最终取得了全村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100%办理了“农民养老贷”的好成绩。
娄星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这颗曾经烫手的“山芋”,因为创造出了“农民养老贷”,已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推荐学习的“香饽饽”。
目前,娄星区共发放“农民养老贷”5.4亿元,1.2万名达到退休年龄的被征地农民按月领取了700~1300元的养老金。其中,不具备一次性缴费能力的被征地农民有9880人,占比82%。据统计,2017年被征地农民信访问题同比下降50%,116件信访积案得到有效化解。
“改革开放让农民好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作为一名人社工作者,我们将矢志不渝地始终保持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始终坚守的奋斗目标。”刘中良说。
转自湖南民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