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石门:广辟门道精准发力 就业扶贫气象更新

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发布时间: 2018-01-09 00:00

  日前,常德市石门县白云镇的雷光礼打电话向该县就业处的负责人报喜道:他开设的2家网店今年网销柑桔4万多件,获利50多万元,感谢人社部门提供的创业培训机会,使他走上了创业路、致富路,这是该县精准发力助力就业扶贫的一个缩影。近日,记者从石门县人社部门了解到,2017年以来,该县广辟“对接、培训、转移”门道精准发力,赢得了就业扶贫新气象,赢得了群众的点赞。

  入门户精准对接,扶贫服务接通“地气” 

  充分调动千余名乡村干部、帮扶队员的积极性,进村入户与贫困户在劳动力信息数据核实、扶贫政策宣传、感情联络等方面进行精准对接,确保了就业扶贫服务更接“地气”。

  一是入户开展对象摸底,健全了帮扶“大数据”。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全县劳动力信息采集工作,上千名信息采集人员逐村逐户上门对贫困劳动力姓名、联系电话、就业状态、就业意愿、就业技能等信息进行了调查,按照“一人一卡、一村一册、一乡一柜、一县一库”的要求,建立健全了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及贫困人口预脱贫台账、16-59岁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台账、“两后生”台账、残疾人台账、移民台账等5套人员基础信息动态管理台账,详细掌握了14557名贫困劳动力的动态信息,为就业脱贫提供了数据支撑。

  二是入户开展政策宣传,实现了政策“大公开”。 制作了人社扶贫政策明白卡,内容涵盖了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10大方面政策,形成了完整的就业扶贫政策体系,制作了政策性补助补贴操作规程表,对职业培训补贴、转移就业交通补助等项目的政策性补助补贴操作规程进行了规范,一表一卡,均由乡村干部、驻村帮扶队员上门发放到贫困家庭,提高了扶贫政策的知晓率、方便了贫困劳动力领取补助补贴、规范了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助力了就业扶贫。

  三是入户开展感情联络,赢得了情感 “大沟通”。精心抒写了一封《致正走在脱贫致富路上的父老乡亲们的公开信》,并制作了28000份,由帮扶人员上门发送到了每一个贫困家庭。《公开信》用中肯的语言鼓励父老乡亲转变观念,不花一文学技能、走出家门求发展、及早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同时以《公开信》附件的形式为贫困劳动力提供了千余个就业岗位信息。帮扶人员还经常采取拉家常等方式增强与帮扶对象的感情,关系密切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有效地提升了帮扶对象就业脱贫的自信心。

  分门类精准培训,技能提升蓄足“底气” 

  打造精准培训课堂、精品培训课堂、精英培训课堂,针对不同群体、结合就业意向和市场需求,分门别类因需施教,对 17220多人实施了培训,为贫困劳动力在“产业链”、“职业链”、“创业链”创业就业蓄足了“底气”。

  一是打造精准培训课堂,提升了“产业链”技能。为促进贫困劳动力“产业链”就业,石门县于年初启动了以“每个村培育一项主导职业技能”为主题的“一村一技”技能就业富民工程,进而壮大“一体化产业技能村”和“专业化劳务技能村”群体,促进劳动力就地就业和抱团转移就业。全年,联合农业、畜牧等7部门及农业龙头企业,“因村制宜” 围绕茶叶种植加工、柑桔栽培、家禽养殖、养蜂技术等技能,在100多个特色产业村举办现场培训班120期,15000多名贫困劳动力参加了培训,助力参训人员就地就近特色“产业链”就业。携手全国就业扶贫基地——湖南湘佳牧业有限公司推出“公司+贫困村养殖基地”的就业扶贫新模式,在新铺镇岳家棚村等20多个村对10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进行“石门土鸡”散养技术培训,培训考核合格后作为湘佳牧业公司的土鸡养殖员在村里养殖基地从业,所养土鸡由湘佳公司统一收购,贫困户每年增收2万元左右。

  二是打造精品培训课堂,提升了“职业链”技能。推进以“围绕热门就业项目开展培训、建立熟门熟路就业途径”为主题的“热门熟门”培训就业直通工程,打造特色劳务技能品牌促就业。根据市场需求,在原有电工、焊工培训品牌的基础上,确定了月嫂、厨师等项目为精品培训项目,并把培训质量、培训效果、就业率作为培训机构的评估指标,强化精品项目培训。重点对月嫂、厨师两个培训专业实行订单式培训,做到了培训与就业的无缝对接。与常德市康月家政公司、上海雅馨月嫂中心等企业开展订单式培训,学员结业考核合格即到协议企业就业,全年举办订单式月嫂培训班8期,培训学员431人,其中有贫困劳动力296人,学员上岗后月工资均在3000-6000元,达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就业扶贫效果。

  三是打造精英培训课堂,提升了“创业链”技能。把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初期创业者作为重点对象进行培训,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创新创业专家进行面授,提高了创业成功率,促进创业就业。全年共举办电商等创业培训9期,邀请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举办专家讲座、创业沙龙、座谈会7次,培训创业人员300人,其中返乡农民工180多人,创业成功比率达70%,共带动了1200多人就业。举办创业大赛更是激起了新一轮返乡青年创业新高潮。参加创业培训的所街乡返乡创业农民工李子杰,在所街乡皇福峪村投资200万元创办的红薯粉丝加工厂,安置了60多人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占80%。

  拓门路精准推介,转移就业赢得“人气” 

  结合市场及贫困劳动力实际,着力开辟了批量式安置、多渠道招聘、劳务协作输送等主要就业门路,赢得了就业市场人气颇旺的局面。全年新增转移就业536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达了2631人。

  一是拓宽批量安置门路,促进了“家门口”就业。积极向县委县政府汇报,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开辟了一条批量式安置到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分散性岗位就业门路,通过调查摸底,挖潜出了保洁员、生态护林员等县乡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分散性岗位1202个,“见空插针式”地进行了安置,358名对象在“家门口”的山林守护员、学校吹事员等岗位就业,其中护林员岗位就安置了286人。8月1日,《中国劳动保障报》以《石门妥善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为题进行了报道。

  二是拓宽立体招聘门路,促进了“城门口”就业。健全“市场+广场+墟场+屋场+工场”的“五场式”网上网下并举的立体就业招聘体系。建立了县内外百余家企业交流群动态掌握用工信息,及时利用宣传橱窗、标语、电子显示屏、手机报、石门信息网、各种活动等渠道发布信息,扩大了用工信息的知晓率和覆盖率。人力资源市场每月15日定期举办现场招聘活动,不定期地举办大型招聘会,把招聘会搬到墟场、屋场、工场,有效地引导了贫困劳动力到县城及周边市县工业园等“城门口”企业就业 。全年共举办“五场式”招聘活动18次,112家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8000多个,达成用工意向5000多人次,仅石门经济开发区就吸纳员工862人,其中贫困劳动力211人,

  三是拓宽劳务协作门路,促进了“国门口”就业。拓展了劳务协作就业门路,促进了贫困劳动力在“国门开放口岸”所在的沿海地区城市就业。先后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华荣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无锡小天鹅集团签订贫困劳动力劳务输出合作协议,同时根据企业需求,发动乡镇进行宣传、摸底,对有外出就业意向的人员进行远程输出就业,共输送到广东、江苏、浙江等“国门口”城市就业的达331人,仅江苏无锡小天鹅集团的就达35人。

  边远山区就业扶贫任重道远。石门县将再接再厉,扬长避短,开拓创新,立足“信息+”做文章引导跨省转移就业,立足“园区+”做文章促进就近转移就业,立足“产业+”做文章扩大就地转移就业,力创转移就业品牌,力促就业扶贫再上新台阶。

转自湖南民生网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石门:广辟门道精准发力 就业扶贫气象更新

9519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