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山下的耄耋老人足不出村便可刷卡领取养老金,西洞庭湖边的上岸渔民、低保户等特殊困难群体由政府代缴养老金,城乡居民的养老金不用上门征缴……2011年以来,汉寿县高度重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落实,不断做大做优城乡居保的民生“礼包”,创新城乡居保的征缴模式,打通服务城乡居民的“最后一公里”,着力打造城乡居保的便民惠民升级版。
一、投入真金白银,做大民生“礼包”。一是领导重视,落实责任。县委成立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乡镇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了以“人社局长为第一责任人,乡镇长为直接责任人,村党(总)支书记为具体责任人”的目标责任机制;出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乡镇平台建设工作方案》,建立了县级部门挂钩联系村(社区)工作责任制。二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出台了相关文件,为乡镇劳保站配备了专职城乡居保工作人员,村级也安排了协办员,所有工资和经费都纳入了财政预算。通过“村党组织自筹一点、县财政补贴一点,乡镇筹措一点”的办法,将全县22个乡镇(区)、街道办内网全部拉通到位并正常运转,从新增参保、信息变更、暂停参保等各项业务经办都已下放到乡镇一级,做到了省、市、县、乡四级网络平台互联互通,探索创新了“政策咨询、参保缴费、权益查询不出村,待遇领取不出乡”的“四个不出”工作模式,真正实现了服务群众“零距离”。三是扩大政府代缴范围。将低保户、农村五保户、享受国家抚恤补助的重点优抚对象等也纳入政府代缴范围,仅此一项,便让1.2万余人受益。
二、创新征缴模式,着力打造“互联网+”平台。随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深入推进,传统的上门征缴模式存在的行政成本高、票据管理难、基金风险大等弊端逐渐显现。为破解这一难题,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思维,坚持融合创新,积极助推智慧人社建设,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一是开通微信公众号。通过“汉寿城乡居保”微信公众号,积极宣传城乡居保政策和业务流程;公众号还关联了专用网站域名,租借了服务空间,参保群众可以通过公众号进行参保情况一键查询,以及资格认证上传认证资料,足不出户就能通过微信办理大部分城乡居保业务。二是开通移动支付功能。开通了支付宝、网银缴费,参保群众通过“智慧人社”微信公众号或APP就能参保缴费,让参保人员缴纳保费从“最多跑一次”变成了“一次都不用跑”,极大地方便参保群众,尤其是外出务工人员缴费。三是开展社保“一卡通”服务。全县已经为43万名城乡居民发放了社会保障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持卡缴费率达到了100%。此外还依托社保卡及持卡库,增加支付结算能力,由县政府办牵头,人社、财政、农经、民政积极配合协作,将农民粮食直补以及社会福利纳入社保卡的使用范围,打造了一张全方位服务的“一卡通”。截止到7月底,全县城乡居保征缴工作已经全面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三、构建村级服务网络,打通城乡居保“最后一公里”。为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这一惠民工程真正办好做实,让农民享受“足不出村、零成本、无风险”的金融基础服务。该县重点从四个方面发力:一是拓宽宣传渠道。按照点面结合加强宣传的原则,除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张贴横幅标语等方式外,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将政策宣传与各项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村村通”广播、乡村赶集会、打工返乡时节、生存认证入户抽查、社保卡信息采集等机会,进村入户,设点答疑,广泛宣传。今年来,先后印制了城乡居保政策宣传单页10万余份,宣传海报400余张,宣传横幅130多条,营造了推进城乡居保工作的良好氛围。二是人性化办理业务。通过专题业务培训会和现场业务指导活动,使县、乡城乡居保经办人员成为业务上的“内行人”、服务上的“热心人”。坚持“公开、透明、热情、细心”为原则,把业务办理流程张贴在显眼位置,让老百姓心中有数。同时,充分发挥城乡居保村级协办员作用,对年纪大、行动不便的老弱病残居民,登记参保、信息采集和资格认证等业务一律实行上门服务。三是提升队伍素质。县城乡居保中心每年组织全县22个乡镇(区)、街道办农保专干及44家银行网点会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与指导,落实“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责任制,形成“以一带多”辐射链,大幅提高县乡村三级业务经办水平和能力,更好地为群众搞好服务。四是建立健全制度。制定了内控管理制度,为县、乡、村三级工作人员都明确了工作职责和考评细则,并将各项业务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在所有乡镇经办机构张贴了岗位职责和业务经办流程图,方便群众办事和监督,做到公开、透明、高效、便民。重点加强档案业务建设,先后制定档案收集、管理、归档、安全等15项管理制度,严格按照省级档案管理标准,本着“记录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服务宗旨,为全县43万参保人打造了一间42平方米的标准化档案管理库房。从严落实资格认证工作,各乡镇农保专干每月通过比对来核定名单,于每月5日之前上报县城乡居保中心,对确认死亡人员进行养老金待遇停发。
(汉寿县城乡居保中心 张彩霞 史秋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