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在创新中让基层人才职称评审更“接地气”

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发布时间: 2016-07-14 08:5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政策方面手脚还要放开一些,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迸发,使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才。对于县以下基层人才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中的人才来讲,可谓是一语中的。  

  县以下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政策特别是职称评审政策放开一些。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关键。发展县域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主体,体制外人才是生力军。改革开放之初,一大批敢闯敢干的农村居民,挽起裤脚,擦干泥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熟,国家法律体系的完善,县以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越来越规范,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001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一章第三条第一款明确规定,大型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项目包括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必须进行招标。招标人只能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规定提出招标项目、进行招标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也就是说,要想参与大型项目建设,“草台班子”肯定不行,单打独干更不可能。要成立公司,对人才的职称就有了硬性规定。如2009年修订的《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标准》明确规定,成立三级园林绿化企业,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不少于10人。如果没有职称,就成立不了公司,自然也就参与不了建设。湖南某市是全国文明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可以说是绿树成荫、美不胜收。园林绿化方面的大手笔项目比比皆是。但仔细观察,没有一家承包企业是该市的,可活跃在施工现场的,没有一人是外地的。问其原因,因为没有职称成立不了公司,没有资质参与不了招投标,只能打着别人的旗号,借用外地的公司。 “有职称的吃肉,无职称的喝汤”,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经济建设如此,文化建设更是如此。建设美丽乡村,留住乡愁,农村文化繁荣很重要。繁荣农村文化,农村文化人才是核心,民间剧团是主力军。从严格意义上讲,前些年的民间剧团只能叫业余剧团,农忙务农、农闲从艺,对从业者的要求不高。随着农村居民文化需求的增强,文化不仅是群众自娱自乐的“大家乐”,而且已经成为群众发家致富的产业。随着农村居民欣赏水平的提高,市场竞争的激励,他们洗净了脚上的泥土,穿上了皮鞋,成为常年从艺的职业演员。常德市鼎城区草坪镇2012年、2014年连续两次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镇37个民间歌舞剧团、600多个演职员,年演出近8000场次,年收入近3000万元。他们上得了厅堂,曾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同志的亲切接见,曾应邀参加湖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文艺晚会演出;下得了厨房,足迹遍布湖南、江西和湖北多地,广获好评,但无一人取得初级以上职称。 

  当然不是体制外人才不想评职称,而是在现有的评审条件下,他们无法评上职称。某市多次组团参加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出钱又出力,但每次都是铩羽而归,“打酱油”。2007年第六届中国(厦门)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主办时,市里改变思路,支持民间园林花卉高手参加,以奖代投,政府出少量铺底资金,获奖后再给予重奖。项目牵头人二话没说,只希望在职称评审时给予倾斜。就这样,一帮一无学历、二无职称的“泥腿子”们,怀着对领导信任的感激,带着对园林花卉事业的热爱,凭借几十年一线实践悟出的经验,一举夺得七块金牌,项目牵头人还被建设部评为先进个人。用主管部门(体制内)的人讲,仅凭这一点,项目牵头人评个高级工程师都不为过。可得奖归来,还是因无学历、无论文、过不了英语和计算机能力等级考试关,连申报职称的资格都没有。据不完全统计,某市有近3万体制外人才从事园林绿化,年创税收2亿元以上,无一人取得高级工程师职称。一些因从事园林绿化而身价千万甚至亿万的人感叹地说,我们通过自己的技术,修得起豪宅,买得起豪车,带得了上百人的队伍,拿得下上千万的项目,管得好成上千亩的苗木基地,就是得不到国家认可的那个“本本”。 

  县以下人才政策特别是职称评审政策放开要从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入手 

  县以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职称评审难,难在思想不解放、观念转变不过来。 

  从领导层来讲,对人才工作重视不够,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有的地方几年甚至十几年不专题研究人才工作;对人才事业缺乏长远战略考虑,对人才工作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清晰的制度设计。具体工作中“泥巴萝卜,吃一截揩一截”,还美名其曰“一事一议”,随意性大,不规范;重招商引资轻招人聚才,重高薪在外引才轻本土人才培养,特别是体制外本土人才的培养,以致因条件制约外面的人才引不进,因重视不够本土人才培养不了,出现人才短缺。 

  就基层职改部门而言,不少同志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有事的原则,对职称政策一是宣传不够、二是解释不够,以致职称政策“走不出办公室”,不少非公有制企业的人才至今还不知道“穿草鞋”的也能评职称、拿“本本”。 

  不仅如此,一些体制内的专家固守“土老百姓一不懂英语、二不会写论文,只会赚几个钱,有什么资格评职称”的老观念,瞧不起那些有着十几年、几十年实践经验的“土专家”,即使职改部门反复强调对应用型人才要重业绩、重能力、重贡献,也被视为“放水”,得不到理解,在按比例淘汰时,淘汰的大多是体制外的人才,不是高看一等、厚爱一层,而是更严一寸。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只要我们坚持技术面前人人平等, “土专家”就是专家;只要我们用公正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才,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可成才。在这个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伟大时代,我们应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让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县以下基层人才职称评审政策要“接地气”可从三个方面放开手脚 

  时代是发展的不同的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必然有所不同;人是可变的,人才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理应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调整。职称工作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必须不断创新,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必须“接地气”,符合专业技术人才实际。 

  在评价范围上放开手脚。职称评审,评的是专家,审的是能力,体制内和体制外要一视同仁,也应一视同仁。对那些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一辈子的能工巧匠,民间高手,还要高看一等,厚爱一层。当务之急,要加大职称政策宣传力度,让职称政策走出机关,走出办公室,让体制外人才熟知政策,并以此为标准,不断提高自己。 

  在评价标准上放开手脚。岗位不同,对能力的要求必然不同。要坚持以用为本,按照人才特点,分类制定人才评价标准。简而言之,研究型的和应用型的要有所侧重;县以下的和县以上的要有所差异,不能一刀切。不把论文、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要注重业内认可,依托各类协会发现人才,评价人才。更为重要的是,对那些在体制外创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只要业内认可、社会公认,确有潜力,该破格的要破格,在全社会形成体制内的人才是人才、体制外的人才也是人才的良好氛围,激励高校毕业生合理分流,在不同的领域各尽其能、发挥作用,在不同的舞台各展其才、创造精彩。这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然。 

  在评价手段上要放开手脚。既要在会议室查资料集中评审,更要到现场实地查看。如园林绿化工程师,就可看他为主负责施工了多少项目,管理了多少苗木基地,带动了多少劳动力就业、创造了多少税收。有项目的现场查看工地,有苗木基地的就地查验林权证原件,是公司法人的直接调取工商执照。总之一句话,是骡子是马,要拿出来遛一遛,现场比一比。不仅如此,还要听取公安、税务和工商等部门的意见,核实参评人遵纪守法、诚信经营的情况。凡违法违纪者,不论水平多高,能力多强,一票否决。 

  只要我们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眼人才队伍实际,因地制宜大胆开展差别化改革探索,就一定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让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实现。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在创新中让基层人才职称评审更“接地气”

9522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