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湖南人社精准扶贫走出可复制推广之路

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发布时间: 2020-09-24 21:35

湖南人社精准扶贫走出可复制推广之路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胡奇考察就业扶贫车间。)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寄托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希冀,也浓缩着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移的初心、孜孜以求的情怀。

人社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渠道和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人社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思想为指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尽锐出战,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扶贫工作,通过就业扶贫增加收入,技能扶贫强化素质,社保扶贫兜好民生,人才扶贫促进发展,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模式。近日,中人社传媒就此专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胡奇,看湖南人社如何镌刻下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时代画卷。

就业扶贫精准拔掉“穷根”

中人社传媒: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就难以摆脱贫困,更难以巩固稳定脱贫。有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全省有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劳动力254.6万人,其中有就业意愿的201.3万人,已转移就业201万人,占比99.9%,人均月工资达2732元。湖南人社是如何通过就业拔掉“穷根”的?

胡奇: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我们逐步建立起“1143”就业扶贫工作模式(即一套组织领导推进机制+一个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精准识别、精准对接、精准稳岗、精准服务四个关键环节+任务清单、稳岗清单、责任清单三个清单),全面启动精准扶贫事业。

一是精准高效对接促有序转移就业。稳定就业、稳定脱贫需要着力促进贫困劳动力和用人单位的精准对接。近年来,我们依托湖南省劳务协作脱贫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全省贫困劳动力大数据库,充分发挥人岗匹配、在线招聘、动态跟踪管理功能,实现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累计发布企业用工信息310.2万条,今年来已为贫困劳动力短信推荐岗位4482万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紧急开发上线“湘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并推广覆盖到所有贫困劳动力,提供精准及时的在线求职和招聘服务,其目前已入驻招聘企业4168家,岗位拟招聘121.32万人,累计访问量1387.09万人次。围绕贫困劳动力出得去、稳得住、留得下,湖南人社进一步做精对接工作,充分发挥省贫困劳动力劳务协作市场作用,搭建贫困劳动力与用人单位的供需对接平台;建立“765”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动态掌握1930家重点企业用工需求,下派招工小分队赴贫困地区招工;精心组织“点对点、一站式”返岗直达专车专列,疫情期间共输送9.5万贫困劳动力复工。

二是多元岗位开发促就业渠道通畅。一直以来,湖南人社致力于畅通和稳固贫困劳动力的就业链条。对于劳务协作输出就业,通过省政府驻外办事处强化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劳务对接,推动51个贫困县与长株潭三市落实劳务合作协议,引导各园区与贫困村广泛开展结对,共建立协作对接机制910个,有组织输出劳务人数110.8万。对于扶贫载体建设,通过不断努力,目前已建立就业扶贫基地1027个、就业扶贫车间4600家,吸纳9.2万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在创新创业帮扶就业上,2019年来在贫困地区建成农民工返乡创业园7家、省级创业孵化基地22家,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亿元,通过为贫困劳动力开展免费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安排创业孵化场地,扶持创建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民宿酒店、加工点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帮助贫困劳动力创业增收脱贫。另外在公益性岗位兜底就业上,对少数年龄偏大、难以通过市场渠道实现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安排承担护林、巡河、养路、保洁等工作,2019年来帮扶12.8万贫困劳动力在公益性岗位实现就业。

三是精心精细服务促就业更加稳定。湖南人社每年至少为有就业意愿且未就业的贫困劳动力提供3次岗位、提供1次职业指导、提供1次免费技能培训信息,“311”就业服务作为湖南一张闪亮名片,2017年来为贫困劳动力提供职业指导208.3万人次、职业介绍230.8万人次、职业培训30.5万人次。为有效打通就业扶贫的“最后一公里”,湖南大力培训配备农村劳务经纪人队伍,广泛收集贫困劳动力信息,协助开展职业介绍和培训服务,进村入户开展政策宣传,帮助贫困劳动力办理补贴业务。目前该队伍人数超过1.94万人,累计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各类服务294.4万人次。同时,湖南落实落细扶持政策专门服务,加强与贫困劳动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企业的走访联系,主动上门落实就业创业服务补贴、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转移就业交通补助等扶贫政策,2017年来共发放就业扶贫各项补贴213.9万人次,补贴资金总额达11.75亿元。

技能扶贫精准提升素质

中人社传媒: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针对困难群体文化程度低、缺乏劳动技能、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湖南人社如何让贫困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

胡奇:一方面,着重加强贫困地区职业能力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职业培训机构能力建设,加大培训主体供给,激发市场活力,切实提高贫困地区职业培训能力。对企业内设的职工培训中心,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当地人社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只要具备相应师资条件和教学设施设备条件,即可按规定开展企业内部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明确职业院校可在办学许可核定的专业范围内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申请举办高级及以上职业培训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含统一鉴定职业工种),由办学所在市州人社部门根据行政区域内的总量规划进行审批,对申请举办中级职业培训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含统一鉴定职业工种)的审批权限,由各市州依法自主确定。目前,51个贫困县共认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160家、创业培训定点机构85家、职业技能鉴定所58个。同时,大力简化职业技能培训管理操作流程,放宽贫困劳动力等享受补贴的条件,优化补贴领取方式,有效提升贫困劳动力的参培意愿。

另一方面,着重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将贫困劳动力、贫困家庭子女和“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围绕产业发展与企业用工需求,按照“输出有订单、计划到名单、培训列菜单、政府来结单”的“四单”模式,将符合条件的贫困劳动力纳入职业培训补贴范围,提高培训补贴标准,强化创业培训,从根本上提高贫困劳动力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稳定性。一是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出台《湖南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明确将贫困劳动力等作为培训重点,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从2016年开始大力实施千校行动,健全校县扶贫对接机制,细化全省30家骨干技工院校与51个贫困县对接清单,全面落实国家中职学校学生免学费政策和助学金政策,积极开展贫困家庭“两后生”定点、定员、定向、定岗免费技能培训。目前,全省技工院校共招录贫困家庭学生1.6万人,累计免费培训贫困家庭“两后生”5.5万人;2017年以来完成贫困劳动力素质提升培训27.78万人,有力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二是提高培训补贴标准。规定对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武陵山区域和罗霄山区域五类人员按照职业培训补贴标准上浮70%给予补贴,并按培训天数给予每人每天生活费补贴20元。51个贫困县园区内企业的贫困劳动力,按现行规定的补贴标准上浮70%给予补贴。三是强化创业培训。深入实施乡村创业领雁培养计划,开设“百人百堂”在线创业微课,满足贫困劳动力随时随地学习创业课程的需要。聘任60名高校、企业等社会知名人士作为省级创业服务专家咨询团和省级创业服务讲师团,在全省开展创业培训巡讲,对有创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提供“一对一”创业指导服务。2017年来为贫困劳动力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29.9万人次。

社保扶贫加码民生幸福

中人社传媒:社会保险扶贫作为落实中央提出的“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重要抓手,是湖南人社扶贫大盘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举措,如何发挥积极作用?

胡奇:社会保障作为精准扶贫“五个一批”的重要内容,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社保扶贫涵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诸多方面。

一是城乡居保兜住民生底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是实实在在的社会“稳定器”、民生“安全网”。近年来,我省实施“全民参保计划”,采取“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表、表不漏项”的“四不漏”工作方法,进村入户,逐人核对,采集(修正)参保信息,针对性地开展参保扩面。对低保对象、重度残疾人、特困人员等缴费困难群体,落实政府代缴政策。自2018年12月起,对年满60周岁,未领取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贫困人员,将其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范畴,实现应保尽保、应缴尽缴、应发尽发。同时,继续推进“互联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做好贫困地区社会保险服务工作,逐步实现了参保登记、个人缴费、待遇领取、权益查询、资格认证“五个不出村”。2017年来累计为562.84万人次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4.5亿元,切实减轻了各类困难群体缴费负担。

二是失业保险激发内生动力。“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是失业保险的基本功能。近年来,湖南人社对深度贫困地区给予倾斜政策支持。提高深度贫困地区失业保险金标准到最低工资标准的90%,提升失业人员生活保障水平,有效降低因失业致贫、返贫的风险。提高深度贫困地区企业稳岗补贴标准,由50%提高到60%,稳定深度贫困地区的就业存量,优化当地营商环境,增加贫困地区的就业机会,助力稳定脱贫。对深度贫困地区,将职工领取技能提升补贴的条件,由累计参保满3年放宽到满1年,激励贫困地区员工主动学习技能,增强就业稳定性,激发整体脱贫的内生动力。

三是工伤保险防范因伤返贫。深入推进以农民工为主的建筑业职工参加工伤保险,协同交通运输、水利、安监、工会等部门,做好交通运输、水利建设项目参加工伤保险工作,扩大贫困人口参加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开通贫困人员工伤认定、待遇支付“绿色通道”,加大贫困人员职业病防护及健康检查工作力度,强化伤残鉴定、康复治疗、推荐就业等后续保障。特别是积极防范工伤尘肺病患者致贫返贫。对工伤尘肺病患者,按规定将疗效可靠的尘肺病治疗药物列入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将符合医疗诊疗规范的尘肺病治疗技术和手段纳入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切实减轻工伤尘肺病患者医疗费用负担。

人才扶贫强化“造血”功能

中人社传媒:千秋功业,关键在人。脱贫攻坚,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湖南人社如何让各类人才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建下功勋?

胡奇:我们十分注重扶智成效,通过加大人才政策扶持、实施基层人才项目等,持续为贫困地区夯实“造血”基础。

一方面,引导专家服务基层。持续实施湘西特聘专家支持计划,先后支持引导包括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在内的千余名高层次专技人才通过项目引进、柔性引进等各种灵活方式,深入湘西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邵阳市、永州市(江华县和江永县)等市州,围绕基层需求和特色优势产业开展技术指导、产业攻关、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支持帮扶工作,因地制宜帮助当地引入特色产业、实用技术、优良品种等,打造起具有湘西地区特色的优势产业链,为大湘西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2020年,指导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科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省林科院、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等5家单位择优遴选40名高层次专家组成湘西特聘专家服务团,开展博士后科技服务团吉首行活动,通过集中优势专家、博士后青年人才的组团式精准服务,向脱贫攻坚发起总决战。

另一方面,引导人才建功基层。实施“三支一扶”计划,促进人才、智力、技术等要素向贫困地区流动,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全面落实事业单位工资待遇政策,调整提高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鼓励激发基层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对基层专技人才职称评审实行“单独分组、单独评审、单独确定通过率”,积极探索开展“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职评制度,“定评定用”高级职称实行比例单列、总量控制,不占当地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扩大晋升全省统一的职称须有基层工作服务经历的范围,在中小学教师、卫生系列设定服务基层为必备条件的基础上,继续在农业、林业系列(专业)推广“凡晋必下”。对扎根基层人才职称评审单列评审(考试)职数,划定部分考试基层合格标准。完善贫困地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政策,对51个贫困县和84个民族乡执行艰苦边远地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政策,选拔了9225名懂乡情、能够长期扎根服务贫困地区的人才。

转自湖南民生网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湖南人社精准扶贫走出可复制推广之路

13755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