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邵县潭府乡水口村易地搬迁安置区,一栋崭新的标准化厂房内,46岁的脱贫户石桃平正专注地缝制书包。她的指尖翻飞间,每月近6000元的收入让这个四口之家彻底摆脱贫困。这个场景,正是邵阳市以就业帮扶车间为载体,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邵阳市通过“三向发力”构建就业帮扶体系,打造了1223家就业帮扶车间,带动4.88万人在家门口就业,其中脱贫人口1.29万人,建设数量和吸纳就业人员均居全省首位。
作为潭府乡箱包产业的龙头企业,飞翔皮具采取“企业+就业帮扶车间”的运行模式,将“家门口就业”的朴素愿景转化为300余个家庭的“稳稳幸福”。2018年,企业负责人黄福球积极响应“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号召,在易地搬迁安置区投资建厂,以“楼上安居、楼下乐业”的巧思破解留守群众就业难题。企业推行“就业帮扶”+“技能帮扶”双轨并行,通过技能培训、设立弹性工时、加强福利保障等措施,让初中文化的农妇、花甲老人都能化身“产业工人”在企业快速成长。目前,飞翔皮具已吸纳170余名劳动力,其中吸纳周边脱贫劳动力73名,人均月工资超4000元。
“以前想打工却迈不出家门,现在骑车10分钟就上班。”家住附近的石桃平是车间的第一批员工,已经在这里工作7个年头了,她抚摸着刚缝制完成的防水双肩包开心地说道:“既能照顾患病老人,又能供孩子读书,这份工作让我有了尊严!”
在距水口村5公里外的陂丁村,四杰竹业发展有限公司将万亩竹林转化为富民产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7个村、1万余村民发展楠竹种植。车间122个岗位中,27名脱贫人口和6名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人均月工资达4000元,村民年均竹产业收入超5000元,真正实现了“竹林变银行”。
“老板贷款都要准时发工资,每个月2000元够我的生活费!”3岁时患小儿麻痹症的李敢美在分拣岗位上找到了人生价值,她见到记者激动地说:“同事们都很照顾我,现在每天过得充实又开心。”
在三湘大地,像四杰竹业、飞翔皮具这样的就业帮扶车间已达6717家,带动6.69万脱贫人口就近就业,成为脱贫群众家门口增收致富的生动实践样本。这些扎根乡土的车间不仅托起了万千家庭的“稳稳幸福”,也为全省探索助推全面乡村振兴径积累了宝贵经验。
如今,湖南创新推出“3441”工作机制,以十条政策举措护航就业帮扶车间建设发展——聚焦先进制造、农产品加工、种养殖等三大产业,推出企业+乡村车间、市场主体+农户、乡镇企业(农村合作社)自主创办、个体工商户自主经营4种发展模式,给与帮扶车间场地、物流补贴支持,对稳定吸纳脱贫户的车间给予每人最高3000元稳岗补贴,为超龄务工者撑起工伤保险“保护伞”,每年认定60家左右省级就业帮扶车间并给予最高10万元奖补......随着“2025年全省建成7000家车间、带动40万人就业”的蓝图徐徐展开,越来越多像石桃平这样的村民,正用勤劳双手缝制着“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让乡村振兴的答卷既有产业筋骨,更有人文温度。(通讯员:喻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