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永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人社部门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坚定落实人才强市战略,全力保障改善民生,书写了人社事业发展的壮丽篇章。
市委书记严华调研稳就业工作
市人社局长刘玲军调研企业用工
巩固“民生之本”,就业创业总量不断扩张
就业是最大民生,关系着千家万户。全市人社部门积极推进就业优先战略,就业制度实现了“统包统配”向市场化导向转变,就业服务实现了服务城镇劳动者向统筹城乡转变。各级人社部门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把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鼓励创业创新,落实就业政策,开展就业扶贫,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各类群体就业创业,实现了城乡统筹就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7.97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在140万人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的较低水平。
就业保障更加充分。在永州湘威运动用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欧阳晓慧正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缝纫工作。曾在外务工收入不错的她,由于无法兼顾家庭,三年前,在蓝山县就业部门的引导下,她返乡来到湘威上班。湘威作为永州市乃至湖南省加工贸易龙头企业,2015年将公司总部搬迁至蓝山县,在蓝山拥有工人2800名,其中95%以上都来自于本地劳动力。据不完全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各级人社部门通过大力开展“春风行动”“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等系列公共就业服务活动,组织企业开展现场招聘会1700多场次,1.3万多家企业入场招聘,达成就业意向31万人次,有效保障了企业用工和劳动者求职。
用工服务更加优化。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用工服务从计划经济时期的指令性计划用工,到如今的市场调节用工,用工制度更加灵活,用工服务更加精细。全市人力资源数据库已经实现市、县、乡、村“四级”与企业联动,实现就业信息互通共享,通过运用“311”就业服务平台进行就业失业动态管理,能够帮助服务对象实现更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感谢你们的311服务,也感谢社区的工作人员,为了我的事操心,我现在在县工业园做事,离我家又近,真的很方便。”道县富塘街道富塘社区居民黄格英,在通过“311”就业服务实现就近就业后,向县就业局工作人员表示衷心感谢。“311”就业服务工作是对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中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等服务对象,街道、社区及时登记在相应的信息平台,每年至少为上述人员推荐3次工作岗位、提供1次职业指导、提供1次免费的技能培训信息。
创业活力明显增强。“想不到创业担保贷款这么快就批下来了,速度真是快,可帮我的大忙。”道县白马塘油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负责人高兴地说。这是我市鼓励支持创新创业的一处缩影。2015年以来,我市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政策引导,丰富载体平台,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全民创业热潮初步形成。全市累计被认定为省级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典型85家、省级创业孵化基地10家;累计新增市场主体15.93万个,带动城乡就业32.61万人次。2017年永州市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显著,获省政府通报表彰。
就业扶贫成效显著。全市人社部门强化帮扶举措,加大帮扶力度,认真抓好就业扶贫政策的落实,仅最近3年(2016年至2018年),按要求发放了各类补贴42.09万余人次,补贴总金额达10.94亿元;全市新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82万人,完成贫困家庭“两后生”技能培训 4900 人。在参加县人社部门技能培训后,道县祥霖铺镇上渡村贫困户周盛飞表示:“通过参加县人社部门的技能培训,对种养殖业有了进一步了解,今年准备租赁荒山200亩种植山油茶。”全市人社系统建立了省内外“劳务协作对接”机制,积极对接以蓝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企业200余家;创建评定市级就业扶贫基地70家,成功入选省级就业扶贫基地12家、国家级就业扶贫基地4家;建有各类“就业扶贫车间”438个,吸纳1.9万余名留守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筑牢“民生之基”,人才聚集效应持续放大
永州市大学生创业城揭牌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完善人才体制机制,健全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激励政策,优化人才成长和发展环境,形成了“重才、爱才、惜才、厚才”的良好氛围,人才队伍日益壮大。全市人才总量达到32.8万人,其中:党政人才2.7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5.1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3万人、农村实用人才及各类技能人才9.1万人、其他人才2.6万人。副高及以上职称总人数1.06万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8人、省政府特殊津贴4人、市政府特殊津贴11人、省121创新人才工程1人、湘西地区特聘专家5人。
人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出台《永州市潇湘人才行动计划》等4个文件,构建永州“1+8”人才政策体系,提出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政策,为各层次人才引进培育提供政策支持。市委、市政府确定“12月12日”为全市人才日。
主动引才力度不断加大。突出引进人才与引进团队相结合、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相结合、体制内引才与体制外引才相结合,全市引才方式更灵活,产业链与人才链对接更紧密,引才声势更浩大,方向更有针对性,范围更宽广。目前,我市已引进建立院士工作站2个,高新技术孵化器项目1个,科研团队14个、各类人才2100人,带动引进项目达到50多个,走出了一条以人才聚项目、以项目促发展的创新之路。
人才效用发挥更加充分。创新“产才融合”的引才模式,以事业集聚人才,以项目吸引人才,把产业发展、园区集聚、项目建设作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的主战场,切实抓好“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工作。全市已引进科技创新人才86名。永州经开区、永州农科园、萍州工业园“三大创新创业主平台”已经吸纳入驻各类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300多家。
人事管理制度不断健全。深化全市人力资源市场改革,完成全市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整合,规范全市职称评审制度,严格执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及相关规定,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基本建立起适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人事管理制度。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行动启动仪式
厚植“民生之依”,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全民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动保险制度,到90年代建立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制度,再到新时代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制度框架基本成形,全市社会保障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企业单位保障到全社会全民保障,从企业单一责任到国家、企业单位和个人三方责任共担,从城镇到农村,从城镇职工到城乡居民的重大转变。全市人社部门通过不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基本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保覆盖范围持续扩大。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积极开展扩面征缴工作,促进和引导各类单位和符合条件的人员长期持续参保,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实现了从城镇到农村、从企业职工到各类人员、从就业群体到全体居民的拓展。年初以来,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68.1万人、31.7万人、34.67万人。
社保制度改革取得突破。通过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打通职工和居民两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通道,实现了制度平等和管理资源共享。2012年,我市荣获全国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先进单位。2015年启动实施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养老保险并轨,破解了社会上热议多年的“双轨制”问题。
社保待遇水平不断提高。2019年,全市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基本养老金从2004年的507元增加到2197元,实现15连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每人每月55元提高到103元。全市失业保险金月均水平由1999年的140元增加到2019年的 1020元。因工死亡职工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由2004年的5.11万元提高到78.5万元。
社保基金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平稳,保障了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年初以来,全市基本养老、失业、工伤基金累计结余47.32亿元,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健全完善基金监管制度,加大基金风险防控力度,社保基金安全平稳运行。
社保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市人社部门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完善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改善服务环境,优化办事流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强作风建设,倡导优质服务,显著提升经办服务水平,实现了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办理和人社业务网上经办,极大方便了参保单位和群众办事。同时,全面推广社会保障卡应用,全市社保卡持卡人数达到533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97%,居全省前列,102项社保卡应用目录全部开通,永州被人社部评为“全国第二批社会保障卡综合应用示范基地”。
社保惠企政策全面落实。“原以为企业养老保险费率两年到期后重新回到20%,没想到今年依然是19%,感谢政府为我们节约了用工成本。”道县工业园区参保企业会计吴某对今年继续降低养老保险费率这一好消息“点赞”。全市人社部门严格执行国家降低养老保险费率政策,今年1至8月,为参保企业节约养老保险成本7941.56万元。积极推进园区企业养老保险缴费费率过渡试点,对永州经开区、祁阳经开区、江华经开区、冷水滩高科技工业园、双牌工业园、零陵工业园等6家工业园区实施园区企业养老保险缴费费率过渡试点工作,为企业节约养老保险成本957.05万元。工伤保险费率下调50%,为企业减负3552 万元,失业保险总费率继续维持1%,参保企业及职工减负3300余万元。”园区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社保缴费负担有实质性下降,帮助一大批企业纾困降压,切实感受到了改革发展红利。
社保窗口为民服务
善谋“民生之福”,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
每天到工地上班,是走农民工实名制通道的吗?农民工的工资是怎么发放的,是发给劳务企业还是直接发给农民工个人?你们开设了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吗?某建筑工地,市劳动监察支队工作人员详细询问着施工企业的工资发放情况,同时还对该工地工资发放表进行了核对,这是我市劳动监察日常执法的一幕。近年来,全市人社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劳动法》,积极实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严格劳动监察执法,农民工劳动保障等各项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逐步健全。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大力推行集体合同和集体协商制度,劳动关系协调三方机制作用明显,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行质量不断提高。全市累计注册登记的劳动用工备案户数达到3976家,备案人数达到26.08万人。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制不断完善。加大劳动争议调解力度,推进仲裁机构实体化、场地设施标准化、案件处理规范化,大力推行“阳光仲裁”,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明显增强。全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每年立案600余件,及时调解仲裁结案,结案率达到98%以上,劳动者维权机制更加畅通。
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不断加强。出台《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实施意见》,推行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坚持治欠与防范并举,加强日常监察执法,大力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用人单位遵守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法律法规专项检查等三大专项行动,依法查处劳动保障违法案件,有力维护了农民工合法权益。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主动监察用人单位0.9387万户,涉及劳动者25.7505万人,受理投诉举报案件3050件,结案3038件,结案率99.6%,追回被拖欠劳动者工资2.739亿元。永州在全省2017年度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中被评定为A级。
70年接续奋斗,70年沧桑巨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人社部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扣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持之以恒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促改革,以昂扬奋进的斗志和时不我待的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信心、奋发有为,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为推动永州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的更大的人社力量!
就业招聘活动
扶贫车间
企业用工招聘会
转自永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