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四个并重”统筹做好稳就业工作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永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多措并举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有效稳住经济基本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经济发展越是承压前行,越要千方百计稳住就业。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完善稳就业稳经济的政策工具箱,研究制定稳就业稳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部署支持大学生创业、促进高校毕业生留湘来湘就业、发展就业帮扶车间等重点工作,构建完善就业工作推进机制。全省各级人社部门必须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统筹做好稳就业各项工作,以高质量就业支撑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
01
坚持产业发展和就业促进并重
坚持产业发展和就业促进并重,形成“产业聚人才、人才兴产业”的良性循环,是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必然选择。完善就业政策一致性评价机制。把就业优先导向落在实处,着力提升产业发展的就业带动力。在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确定、重大生产力布局时,同步开展岗位创造、失业风险评估,有力推动金融、产业、投资、区域等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协同。截至6月底,累计收到538项评价申请,已对其中365个与就业直接相关的事项出具评价意见,推动359个促进就业成效明显文件尽快出台,对6个可能导致规模失业风险的提醒制定工作预案。以湖南推动烟花爆竹产业绿色发展的政策为例,经梳理该政策出台可新增2.2万个安全性较高岗位,同时压减1.2万个传统岗位,为此,在政策执行前我们提醒有关职能部门提前制定预案,降低大规模失业风险。完善重大项目岗位归集机制。将分散于不同部门、市县及企业的岗位信息进行有效整合、集中发布,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稳定的人力支撑保障,降低资源错配与信息滞后带来的就业机会流失,通过高效的用工对接加速项目落地进度。截至6月底,按月归集发布政府投资、招商引资、产业建设、房地产建设、文化旅游、以工代赈等重大项目建设及岗位需求信息6期,累计归集537个项目1777家用人单位的6134个岗位信息,可聘3.79万人。其中,高端装备制造、科技创新、先进材料等产业发展类项目岗位比例超六成。完善企业稳岗支持机制。综合运用社保降费、稳岗返还、就业补贴等系列政策,支持先进制造、新消费领域、重大工程项目、城乡基层以及中小微企业岗位挖潜扩容。同时,制定防范和应对大规模裁员和失业风险1+4预案,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促进外贸企业稳岗就业措施。今年上半年,减征失业保险费21.62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8809.08万元,支出各类就业补贴资金超5亿元。
02
坚持培育主体和培训技能并重
企业作为吸纳就业的核心载体,是就业岗位的直接创造者,而劳动者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其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空间。通过系统性技能培训,可有效弥合岗位需求与劳动者能力之间的鸿沟。坚持培育主体和培训技能并重,是应对就业市场供需错配,增强就业稳定性的关键抓手。全面支持大学生创业。青年群体是最富创造性的群体,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新成长劳动力的主体,也是支撑湖南发展的希望所在。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立足湖南长远发展,以超常规举措推动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创业就业,部署开展支持大学生创业“七个一”行动和高校毕业留湘来湘活动,展现了湖南“求贤若渴、诚纳英才”的强烈愿望。要落实落细《2025年湖南省青年就业创业支持计划》,聚焦创业者所需的“能力、场地、资金、平台”等要素,不断强化完善“五创联动”服务体系。通过加大创业培训实施力度,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水平;不断拓宽创业担保贷款扶持范围,降低申报门槛,优化经办流程,降低资金成本;要分类打造空间型、平台型、投资型以及垂直领域专业性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全周期、专业化的孵化服务;要不断完善大学生创业项目库,强化大学生创业项目开发和储备,建立与创业投资基金长效化的联动机制;要加大就业岗位、见习实习岗位募集力度,增强青年留湘来湘就业创业的吸引力。全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今年以来,全省的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但部分中小微企业、新兴业态等市场主体受外部环境冲击,仍存在生存压力增大,吸纳就业能力减弱等问题。同时,由于部分劳动者因技能单一、知识结构老化,难以适应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新产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解决当前“有活没人干”与“有人没活干”并存的矛盾局面,要通过技能培训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适配性人才支撑,为就业稳定与经济发展双向赋能。要大力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围绕先进制造、数字经济、农业农村、生活服务等重点领域,分行业分群体分类别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大力推行培训学员“点单”、人社部门“派单”、培训机构“接单”、企业优质岗位“订单”的培训模式。通过精准、高效的技能培训,为重点产业发展输送技能人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今年上半年,全省已累计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培训19.89万人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71%。
03
坚持有序输出和有效吸纳并重
湖南是劳动力大省,全省劳动年龄人口3870.2万人,从业人员3238万人。同时,今年高校毕业生同比增加4.7万人,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劳动力供需空间错配,导致就业增长、失业控制的压力短期内仍然较大。全力用好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两条渠道,以劳务协作、技能培训、劳务品牌、返乡创业四轮驱动,推动劳动力的有序流动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举措。深化劳务协作。建立省际省内劳务协作联盟与常态化沟通机制,搭建跨区域信息共享平台,实时发布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数据,实现岗位与人员的动态匹配。湖南已牵头与上海、江苏等省市组建10省劳务协作联盟,截至6月底,签订劳务协作协议1543个,助推116.6万名脱贫劳动力有组织劳务输出。强化技能提升。以需求为牵引,打造“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工作体系,针对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能人才需求,加大对农村转移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技能培训力度,定向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切实提升重点群体的技能水平与就业竞争力,提升劳务输出质量。培育劳务品牌。围绕“树劳务品牌,促湖湘发展”主题,立足地方产业基础与文化底蕴,系统化培育地域特色鲜明的劳务品牌。强化标准建设,提升品牌质量,将劳务品牌打造成高质量就业的“金字招牌”。截至6月底,全省已打造各级劳务品牌共216个,关联企业带动从业人员367万人,年生产总值达6394亿元。发展就业帮扶车间。健全“3441”工作机制,围绕先进制造、农产品加工、种养殖等三大产业,发展“企业+乡村车间”“市场主体+农户”“乡镇企业或农村合作社自主创办”“个体工商户自主经营”等四种模式,用好综合奖补、场地物流补贴、就业培训补贴、创业服务支持等四类政策,打造全省集中统一的实名制管理平台,推动就业帮扶车间产业多元化、模式多样化、支持常态化、管理规范化。截至6月底,全省共有就业帮扶车间6798个,共吸纳就业33.09万人,其中脱贫人口6.93万人,就业帮扶车间数量、吸纳脱贫人口就业数量均为全国第一。
04
坚持线上服务和线下服务并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业服务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精准化的趋势。线上服务凭借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能有效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岗位信息与劳动力供给的高效对接。线下服务则通过面对面交流与个性化指导,弥补数字鸿沟,满足特殊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坚持线上服务和线下服务并重,是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提升就业服务有效性与可及性的重要途径。推动服务向基层延伸。构建矩阵化服务网络,持续完善“省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市县零工市场+街道(乡镇)人社驿站+社区就业微市场”矩阵式服务体系,推动公共就业服务重心下沉、覆盖城乡。大力推进零工市场建设,为用工主体及求职者提供以“即时快招”为核心,政策咨询、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信息推介、就业困难帮扶、劳动权益维护指引为主体内容的“1+6”免费公共服务。截至6月底,全省已建成3.2万余个一体化系统经办服务窗口,1.02万余个“就近办”银行服务网点,4609个充分就业社区(村),486家零工市场(驿站),构建了贯通省市县乡村五级的人社经办服务体系。推动数据向线上集中。坚持建设、应用、管理三位一体,强化数据集中、数据赋能、数据共享,构建“一网”“一码”“两平台”网办服务体系。依托网上“人社超市”“湘就业”等平台,推动政策、岗位、课程等信息集中公开,开设网上零工平台专区,为注册企业实时发布灵活就业人员招聘信息搭建平台。截至6月底,全省共组织开展线上招聘会1323场,直播带岗2498场,共服务企业10.3万家次,提供岗位236万个,服务求职人数259.2万人次,达成初步意向38.5万人次。持续提升数字治理效能,实现各类民生服务跨业务跨部门跨区域互联互通,全面梳理优化业务规程,推动“一体办”“打包办”“自动办”。统筹整合就业、社保、人才人事、劳动关系、基础支撑、监督监管等六大平台,建成了省级集中部署、业务协同联动、实时联网管控的人社一体化系统。目前已与公安、民政、司法、银行等37个部门实现数据共享,构建了“一数一源、交互共享、动态治理”的数据管理模式。